看到《告白》的封底時,我第一個感覺是似曾相識,簡介幾乎跟黑武洋的《肅清之門》一樣,兩本書的敘事主線都是女教師的愛女慘遭殺害,她們選擇在學期結束當天告白,對學生進行復仇。
- Oct 25 Mon 2010 14:17
湊佳苗《告白》與黑武洋《肅清之門》
- Sep 27 Mon 2010 12:22
【馬來西亞】吉隆坡鳥園 KL Bird Park(下)神奇的膝關節
▲左,南美鸛的娃娃坐之二。右,獨腳站立的火鶴
自從看到南美鸛的娃娃坐,我就開始好奇這些長腿族的關節到底是怎麼回事。 XD 走到火鶴區之後才真正見識到這神奇的膝關節啊!
- Sep 27 Mon 2010 12:20
【馬來西亞】吉隆坡鳥園 KL Bird Park(中)棕櫚巴丹與南美鸛
▲每個鳥園都必備的自助餵食區,裡頭充斥的吸蜜鸚鵡的尖叫聲。
- Sep 27 Mon 2010 12:19
【馬來西亞】吉隆坡鳥園 KL Bird Park(上)遊客之喜,鳥兒之憂
▲不像新加坡的裕廊飛禽公園,吉隆坡的KL Bird Park沒有巨大醒目的入口,只有這個小小的牌子。右邊的是某種鸛鳥,他沒有骨折,我從來不知道水鳥會娃娃坐!超可愛的。
- Sep 26 Sun 2010 16:13
金魚般的人生《刺蝟優雅》(Le herisson)
11歲的芭洛瑪住在巴黎的高級住宅,家境富裕,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前景光明,她將會受相當程度的高等教育,她將會很有錢,她將會如魚缸裡的金魚一般,擁有看似光彩實際上卻是被囚禁的人生。
她預見了這樣的未來,所以決定以自我了結的方式在跳入魚缸之前逃走,。
荷妮是芭洛瑪家樓下的門房,她沒受過幾年正規教育,外貌黯淡得可悲,年紀不小,也寡居數年了,外人眼中的她嚴肅、有禮但冷漠、愚昧、無趣、邋遢……她認為自己一輩子就是這樣了,便以他人看待她的形象來偽裝自己。
芭洛瑪年僅11,還沒邁入青春期,她出身自上流社會,家境富裕;荷妮出身貧苦,外貌貧乏,沒機會受高等教育,從小就幾乎註定將來會待在社會結構中下面的位置,現在的她已寡居數年,人生算是走了一半。但處境迥異的兩人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她們都聰明而不外顯,並且認為自己已將人生看得透徹。這時候,公寓裡某戶人家突然暴斃,新搬進來的住戶是一個神秘的日本富豪。
- Aug 29 Sun 2010 17:03
Dakota Fanning's 《蜂蜜罐上的聖瑪莉》(The Secret Life Of Bees)
說到童星,我第一個想到的男孩是海利喬奧斯蒙(Haley Joel Osment),女孩就是達珂塔芬妮(Dakota Fanning),只是隨著年歲增長,不管童星的演技再好,都會面臨過渡期的危機,到了青春期,他們接的片會愈來愈少。
幾年前先步入青春期的海利喬奧斯蒙,由於長相不如童星時討喜,我印象中的最後一部電影是2003年的《盛夏獅王》(Secondhand Loins),而達珂塔芬妮運氣則好得多,才剛邁出青春期,就在這兩年不知道為何那麼紅的《暮光之城》中演吸血鬼。
說是運氣好,不如說長得好,海利喬奧斯蒙一開始登大人,既失去原有的天真可愛,又沒有不成熟的帥氣,而達珂塔芬妮呢?看看左邊的海報,站在正中央的少女正是14歲的達珂塔芬妮啊!
- Aug 28 Sat 2010 11:01
任務很多,沙哥好忙《寶萊塢之不可能的任務》(Main Hoon Na)
又是一部沙哥片,這次他飾演的是一名上校,Ram Prasad Sharma。上面這兩張電影海報,左邊這張看起來很像《火線勇氣》(Courage Under Fire)類型的電影,右邊的則有《保送入學》(Risky Business)的氛圍,但《寶萊塢之不可能的任務》(Main Hoon Na)果然梗如其名,竟然能同時做出兩張調性迥異的宣傳海報,果真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如果要我說,這部其實應該改名叫《寶萊塢之逃學威龍》才對!
- Aug 26 Thu 2010 12:51
克拉克肯特變身印度版《天作之合》(Rab ne bana di jodi)
《Rab ne bana di jodi》沒有被引進台灣,所以沒有正式的中文譯名,google之後,發現有人翻作《天作之合》,就先這樣用。上面這位矬矬的男性就是素有寶萊塢阿湯哥的沙魯克罕(Shahrukh Khan),江湖人稱「沙哥」。說實在,自從看完《寶萊塢之麻吉大明星》( Billu barber)之後,我就很不習慣看到沙哥矬矬的造型,不過在這部片裡,一切都是有原因的!「矬」是為了顯示變身後的「帥」啊!
- Aug 04 Wed 2010 14:19
中國的非好店之樟木剛堅賓館(加映 鬼打牆的開心餐館)
離開珠峰大本營後直奔樟木,樟木是中國的邊境城鎮,比鄰尼泊爾,如果要走陸路到尼泊爾,這裡是必經之地。當時導遊原本選的旅館客滿了(剛好有一車外國人),所以就不幸地找到這間讓人傻眼的樟木剛堅賓館。
官網:http://www.tibetgang-gyan.com/organ/detail.asp?id=31
- Aug 03 Tue 2010 15:31
中國的非好店之詭異的中國郵政
對中國郵政不滿要從四川說起。2009年10月才去一趟成都,當時在成都某郵局買郵票寄明信片回台灣,郵票價格是1.6RMB(兩張八毛的郵票),想不到2010年3月,到九寨溝詢問郵票價錢時,就變成2RMB了,我還特地問了,是不是從中國哪裡寄明信片回台灣都是這個價錢?郵局櫃台人員跟我確認之後,我就買了一堆2RMB的郵票屯著(因為接下來還有很多明信片要寄)。
- Aug 01 Sun 2010 17:13
2010年3-6月 中國、尼泊爾、印度自助旅行規劃(西藏篇)
▲離開成都後搭乘青藏線前往西藏,從拉薩至納木措、江孜、日喀則、珠峰大本營、樟木,然後離開中國境內。
在中國旅行,淡季和旺季的價格相當懸殊,不只是住宿價格有差,連景點門票都分成淡季和旺季兩種價格,再加上於西藏的交通幾乎都得靠包車,價差算一算,至少數千塊台幣。因此我們預備在五月旺季開始前完成在西藏的行程,最後決定在四月初前往西藏。
西藏,世界地勢最高的地方,平均海拔4900公尺,有世界屋脊之稱,年均溫5-6度,這裡海拔高、氣溫低、植被稀少,在海拔3650的拉薩,含氧量就只有平地的65%,因此拉薩雖然幅員廣大卻人煙稀少(面積12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三百萬),同時,因為獨特的民族和宗教與政治問題,為西藏朦上神秘的面紗。2008年的騷亂事件讓西藏的情勢更加敏感,尤其對中國政府來說,西藏和台灣一樣,都有獨立「爭議」,讓台灣人到西藏旅遊受到重重限制。
在多方考量後,我們決定找人湊團,直接請旅行社代辦,三人獨立成團,旅行社承包業務包括代訂青藏線車票、代辦入藏函、邊防證、導遊及包車。此篇即為2010年4/9到4/25在西藏旅遊的經驗分享。
- Jul 26 Mon 2010 02:35
2010年3-6月 中國、尼泊爾、印度自助旅行規劃(麗江篇)
▲麗江瀘沽湖的湖光山色,到盧沽湖的時候約莫三月底,環水的這裡自然感覺不到當時的大旱,每天施打的人工造雨讓天色昏暗,時晴時雨,但雨總是不長。
此篇為麗江及周遭的交通、住宿、購物心得。
- Jul 23 Fri 2010 00:42
2010年3-6月 中國、尼泊爾、印度自助旅行規劃(成都/峨眉/九寨溝)
▲到了四川就不能不去的九寨溝,實在是太美了。
到中國西南地區旅遊,成都算是必經之地,一方面因為成都的都市化程度高,交通發達,除了成都市區的景點之外,新南門客運站有發往鄰近各景點的巴士,包括、樂山、峨眉山、九寨溝……,可達的景點非常多,而成都的位置處於西部中國的中央位置,往南可以到雲貴,北可至陝甘,往西可進西藏,進可攻退可守,算是很好的根據地。
這次我們的行程就是先到成都,然後以成都為據點,往南至樂山峨眉山,回成都,在往北至九寨溝,再回成都搭車往麗江,最後返回成都搭青藏線至拉薩,此篇為成都及周遭景點的交通、住宿經驗分享。
- Jul 22 Thu 2010 01:53
2010年3-6月 中國、尼泊爾、印度自助旅行規劃(中國綜合)
▲抵達成都後的足跡,成都市區→樂山→峨眉山→成都市區→九寨溝→攀枝花→麗江→香格里拉→麗江→黎明千龜山→瀘沽湖→麗江→昆明→成都市區→拉薩。
此為綜合篇,四川、雲南的交通住宿請見下篇。
- Jul 19 Mon 2010 23:42
2010年3-6月 中國、尼泊爾、印度自助旅行規劃(綜合/簽證/班機)
▲上面的路線圖是我們今年3月8日到6月8日的足跡。
從台北走小三通路線到廈門,搭火車到成都,成都到麗江,再回成都搭青藏線至拉薩,一路西行至珠峰大本營、邊境城市樟木,過境尼泊爾直奔加德滿都,經歷罷工逃往印度首都新德里,繼續往西經泰姬陵所在地Agra、入境沙漠邦Rajasthan首府粉城Jaipur、白城Udaipur、藍城Jodpur、沙漠城市Jaisalmer,轉南,至印度第一大城孟買,繼續南行至濱海城市Kochi,繞了印度3/4圈,到東邊的加爾各答搭機至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停留五天後轉機回台北,總路程,超過一萬五千公里。
此篇為出發前的行前資訊整理。
- Jul 17 Sat 2010 13:52
【南印】科欽的夕陽
我們在5月27日抵達南印度的濱海城市科欽(Kochi),隔天搬到Fort Kochin,Princess St.,步行五分鐘就能看海。
- Jul 13 Tue 2010 16:26
童年的回憶,玩具的歸屬《玩具總動員1~3》
睽違十數年,皮克斯終於再度推出《玩具總動員》的續集,同時也作為此系列的完結篇,看著喜歡的卡通走到終點總是令人感傷,近年在歐美的卡通裡,《玩具總動員》系列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前三名(另外兩名是《獅子王》和《小美人魚》),在進入第三集之前先回顧前兩集。
- Jun 19 Sat 2010 00:39
旅途中發現的神奇兩三事(印度篇)下
● 印度的麥當勞之「這不是麥當勞!」
眾所周知,印度教徒不吃牛,回教徒不吃豬肉,所以印度的麥當勞不賣牛肉和豬肉,雖然老早就知道印度的麥當勞很不一樣,但實際體驗的時候,還是需要適應一下。
站到櫃台前面第一個注意到的是價格便宜許多的一號餐,原來是素食堡,不意外,接著我們點了兩份印度口味的大麥克,招牌上有註明這是雞肉,把牛肉換成雞肉相當合理,但是同樣的cheese片和調味+「咖哩」雞的味道搭配實在太詭異了!
然而真正的爆點還不是大麥克,而是上圖中我手上的這杯聖代,這根本是杯蓋吧!在炎炎40度高溫的德里,我只是想吃一杯不特別好吃的麥當勞聖代,為什麼只拿到一個杯蓋?!而且價錢跟台灣的還差不多。Orz
- Jun 18 Fri 2010 17:41
旅途中發現的神奇兩三事(印度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