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其實是一個隱喻,作為有機體的橘子卻被上了機械發條,發條橘子暗喻的就是人類,雖然看似有自由意志,卻在冥冥中被上帝操控著。
作者Anthony Burgess(1917 ~ 1993)是一名英國小說家、作曲家、評論家,並同時身兼歌詞作者、詩人、編劇、編劇、新聞工作者、小品文作家、旅行作家、播報員、翻譯和教育家,在他的經歷中最有趣的是這一段:
「伯吉斯最初想成為一位作曲家,1959年他被診斷得了不治之症,於是返國當了職業作家,希望為妻子留下一些生活保障,然而最後證明診斷錯誤。六○年代以後,他陸續發表了三十多部小說和其他作品,除了描寫異國風情,也諷喻本國的奇風異俗。1970~71年他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1972~73年為紐約市立大學的講座教授,1976年成為紐約大學水牛城分校的駐校作家。」
《發條橘子》於1962年出版,如果沒有被誤診,說不定《發條橘子》根本不會問世。從出版至今,已超過30年,但《發條橘子》聽起來卻一點也不陌生,很大一部份原因是由美國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導的電影版《發條橘子》,這部電影的爭議性除了本身內容之外,還有原作者Anthony Burgess和導演Stanley Kubrick對結尾認知的歧異,其中存在很大的落差。
作為一名小說家,對自己的書被出版社刪掉最後一個章節,會有什麼感覺?或許有的作家會自滿,他們可能會認為是因為作品的前衛、激進或尺度超越大眾, 換言之,是因為「自己超越了現在」。但本書的原因是:
「紐約出版商認為,我的第二十一章是見利忘義。它是道道地地的英國方式,知不知道?它溫和乏味,活像主張性本善和自由意志的貝基拉主義者(Pelagian),不願意承認人可以成為怙惡不俊的典型。」(節錄自Anthony Burgess〈再吮發條橘子〉)
換句話說就是「你這本書很好,就是結局差了一點,過於(道德上的)保守,所以我幫你刪掉。」當時Anthony Burgess當然是不高興,可是為了生活,也只好答應,畢竟只刪最後一章,總比無法出版來得好。至今美國市面上《發條橘子》的仍然是刪除了最後一章的二十章版本。
故事的劇情其實很簡單,講的是一群在街上遊蕩、無惡不作的小混混,說無惡不作其實一點也沒有言過其實,不管是打群架、搶劫、勒索、輪姦,都是他們日復一日的消遣娛樂。
全書共二十一章,分別以15歲的亞歷克斯這段時期的生活中的兩個巨大轉折劃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是在街頭的亞歷克斯的生活,第二部是亞歷克斯入獄後的生活,在第二部最後,他接受了一種新的「治療」罪犯的實驗,完成兩週的療程後,亞歷克斯就出獄了。
這種新療法的目的是要削減監獄人數,上頭認為應該騰出更多位置給政治犯而非一般刑事犯罪的人犯。這種療法能保證的是——完成療程通過測試的人犯出獄之後絕對不會再度犯罪,因為他們的身體將會對犯罪行為、甚至惡意的言語和想法做出徹底的反抗。
換言之,他們將會被迫為善,他們失去選擇為善或為惡的權力,喪失了自由意志。
第三部是從亞歷克斯出獄後開始,天真的亞歷克斯也沒料到這個治療會這麼見效,一直到他出獄,家中早已沒有他所容身之處,又接連遇到之前背叛他,讓他入獄的同夥,被他圍毆撕書的老人,面對他們的欺侮報復,他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因為暴力只會讓他的身體產生更強烈的痛楚。加上當時的療程配合著亞歷克斯最愛的古典音樂,所以他的身體也連帶會對古典音樂產生排斥,而這是讓他最無法忍受的部分。
最後,他待在旅館的房間,耳邊傳來陣陣樂聲,在極度痛苦的情況下,亞歷克斯跳樓尋求解脫。
清醒的時候,他已經被「再度」治療好了,他回復了以往為惡的能力,他上報,成為不人道實驗的可憐受害者,他得到政府的補償,擁有不錯的工作,父母也因為愧疚而再度接納他。他可以再度回到過去那樣街頭的生活,狂歡之後回到自己的小房間聽聽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因為他真的痊癒了。
以上是第二十章的結尾,也是電影版《發條橘子》的結尾。最讓Anthony Burgess生氣的是,當時Stanley Kubrick其實有拍兩個版本,一個是有二十一章的版本,一個是沒有二十一章的版本,可是Stanley Kubrick最後選擇的卻是被刪掉最後章節的那個版本。
Anthony Burgess十分樂意跟《發條橘子》這部電影劃清關係,他同時覺得《發條橘子》這本書在他的著作中是部不成熟的作品,這樣以自我意志(人應擁有道德選擇的權利)來向大眾說教的題材,實在太過時了。對Anthony Burgess來說,他的成熟作品擺到生灰塵,而他卻不得不忍受《發條橘子》的流傳,在某種程度來說,是很難堪的事情。
尤其最廣為人知的,還是那個缺了結尾的版本。
在前二十章,亞歷克斯表現出來的是一個作惡的少年,他並不對自己的作為感到不安或羞恥,在獄中,他主動想參與那個療程,他心中所想的是「熬過這兩個禮拜就可以出去大幹一場,順便報復當初背叛他的傢伙。」
在治療後,他面對眾人所表現出的良善,也僅只是因為身體的痛楚逼得他不得不這樣選擇。最後,到他恢復之後,書中也暗喻他將會怎樣把周遭的人的生活搞得天翻地覆,尤其他得到政府的補償、得到工作和父母的容忍。
本書至此,Anthony Burgess表現的是不管人的本質為何,都不應該失去選擇的自由,不應該失去自由意志,即使是一個惡人都不該被剝奪為惡的權力,因為善惡乃是一體的兩面,無法選擇一方則失去彰顯另一方的價值。
可另一批人則把焦點放在亞歷克斯本質上的純粹的惡。即使在經歷了一連串治療和痛苦,亞歷克斯的惡並沒有絲毫動搖,依然像以往一般地純粹堅實。「惡」本身會讓人許多情緒,在自身周遭,會讓人恐懼;事不關己,則讓人興奮戰慄。美國出版商和Stanley Kubrick顯然是認為,這樣的純粹的惡才是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最適合電影呈現的樣貌。
(待續)
--
延伸閱讀:
Anthony Burgess 《發條橘子》 (下)
http://weitzern.pixnet.net/blog/post/7269069
《發條橘子》電影版
http://weitzern.pixnet.net/blog/post/911243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