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認為這裡所謂的「結構與行動的兩難」應該可以解讀成「若馬克思在歷史唯物論的論述為真——亦即社會的上層結構皆由經濟結構決定,那該如何看待行動者的個人意識?」馬克思毫無疑問的是一個行動者,且馬克思的目標正是號召其他個體的行動,也就是無產階級革命。然而,如果意識型態皆由經濟結構決定,那馬克思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意識型態、自己的行動?置工人的階級意識於何地?無產階級革命又如何?

我想這個矛盾的起因在於對歷史唯物論的誤解,也就是誤以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等同於經濟決定論,才會導出這兩個看似矛盾的邏輯。如同引文三所提到的「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馬克思認為我們對歷史進程的理解以及社會生活的反思的確需要回到最根本的經濟脈絡,但這不代表著這一切皆由經濟因素決定。

我想引用Anthony Giddens在《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P.51、P.52的幾段文字:

「……在意識與人類實踐兼有不斷的交互作用存在。費爾巴哈......,而未嘗分析客體世界受到主體,亦即受到人類行動的影響而有的改變。……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學說無法解釋革命行動乃是人類有意識、帶意志之行動的結果這個事實。」

「馬克思指出:『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身也必定是受教育者……』」

「就是這種在主體(社會中的人)與客體(物質的世界)之間的辯證中,人逐漸的將物質世界宰制於其所欲達成的目的之下。跟著在轉化其目的而生成新的需要,這成為馬克思之思想的焦點所在。」

「馬克思無疑的是接受一個”實在論的”立場;根據此一論點,理念乃是人類的腦力再與一個可之的物質世界進行過交感作用後的產物;理念並不是建立在獨立於經驗之外的人類心靈之內在範疇上。但這與一決定論式的哲學唯物論來解釋社會發展絕不相干。人類的意識受制於主體與客體的辯證性交互作用,在其中,人積極的塑造他所存在的世界,而同時這世界也塑造著他。」

以上幾段文字,首先否定了經濟決定論的誤解,因為人的意識受制於主體與客體的辯證性交互作用,而非單純的受物質世界(經濟結構)的影響,所以馬克思會承認自己的意識型態必定受其所屬階級其所屬社會的經濟結構所影響,但不代表經濟結構完全決定了他的意識型態和行動。
其次肯定了主體的自主性,因為環境是由人來改變,或許有人會說階級意識是因為資本主義結構讓工人與工人間產生連結,進而衍生階級意識,階級意識的產生與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的確脫不了干係,但革命是人有意識行動的結果。

馬克思理論下的社會並非單向由經濟決定的社會,而是人與物質交互作用下的產物。在主體與客體的交互作用之下,人會逐漸奪回對客體的掌控權,最終能達到對人性的全面佔有,主體的完全解放。

我認為馬克思相信資本主義注定要滅亡,但是我不認為馬克思同意共產主義社會會自然地接著發生。如果歷史在是主體與客體的交互作用下進行,那麼一定存在著主體行動的餘地——也就是無產階級的行動(我認為也包括馬恩的行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