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的民族植物蘊含著精采萬分的先民智慧,反應著面對環境,解決生存與生活問題的無盡能量,民族植物的萬種風貌更是活生生的文化資產,古老的先民智慧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根本,認識民族植物是保護先民智慧資產的開始,應用民族植物是推動生物多樣性之起點。針對南澳地區進行廣泛性的部落介紹後,再將台灣本地產的民族植物分為五大類別,包含(一)食用植物(二)編織植物(三)狩獵植物(四)藥用植物(五)童玩植物(六)建材植物(七)器具植物,藉由這七大面向進行南澳地區民族植物的介紹。


       本書榮獲《2006優良政府出版品獎》,主要是以世居於南澳鄉的泰雅族為範疇,他們是最先來到太平洋岸的南澳地區的泰雅先民,稱呼南澳為「葛蕾扇」,有「美麗富庶」之意。

    這次我們很高興能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王守民先生的協助下,並透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為讀者訪問了本書的主要作者董景生先生。依稀記得進入董景生先生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意盎然,到處擺滿了植物和一些原住民的傳統飾品,彷彿可以感受到,雖然他已經離開部落,但仍似乎想把自己的一部分遺留在那裡。

出版緣起於保存先民傳統文化

     董景生先生表示,一開始這只是林務局的一個前期研究,最初的想法來自一段書中紀錄,他們想知道日據時代南澳泰雅族為何在刀耕火種之後,聰明的種下可以回復地力的台灣赤楊?因為採用參與式調查,研究員都住在當地部落,歷時三年的前期研究,研究團隊都對南澳泰雅產生濃厚的情感。

       而真正想要出版一本關於民族植物的書籍,這樣的念頭是因在研究過程中深深感受到先民傳統文化流逝的速度。初到當地時,多數村民已經完全過著現代的生活,傳統文化的記憶和知識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僅留存在寥寥幾位當地耆老的腦海中,傳統技藝已不復存在。隨著當地耆老一一過世,這些寶貴的資料就這樣在沒有傳承者的情況下逐漸地消失,因此希望能夠透過《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一書,激發南澳泰雅族的年輕一代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更希望能夠透過這本書的出版把先民的智慧留存下來。

耆老凋零與語言障礙造成資料蒐集困難

    研究之初原希望能找到部落內的人參與研究計畫,因為不希望太多外來者介入部落生活,不僅可能影響研究結果,更擔心外來者帶來的文化衝擊,無法保留部落原本樣貌。但結果卻沒有願意加入研究的原住民,因為很現實的問題是,研究計畫的工作是短暫的,沒有未來性,加入研究對他們的經濟生活無法帶來太大幫助,所以到最後研究人員全部都是漢人。

     所幸派駐當地的研究人員大多是部落裡的小學老師,透過學童找到家長,可是卻發現當地人大多已經不認識傳統民族植物了,唯有透過再上一個世代的耆老才能得到相關資訊,但與老一輩住民的語言障礙又更深,加上泰雅語系複雜,不同部落各有不同方言,甚至在單一部落中就有三到四種方言,因此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在溝通上。

       此外,研究上更大的偏誤來自於耆老的凋零,文化的傳承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部落的生活型態和經濟生活,同時受到資本主義市場的影響,不管是流行的手工藝品、流行的編織法都以漢人市場為導向,當地的藤編原料、染色技術都已經完全從國外進口,因此讓研究工作者遭遇極大挑戰。

內容製作以兼具寓教於樂為主要

     在內容的編排製作上,董景生先生表示,關於民族植物的篩選,原本想針對林業和民族日常生活植物運用之間的關聯,全部調查完之後,依據使用強度篩選出比較常用的植物,此外,在部落生活中觀察到當地孩童與漢人生活上的差異,特別節錄了童玩植物的章節。

     另外顧及目前部落的經濟狀況依靠小額農業,但在北宜高開通之後,縮短了南澳與大都市的距離,在堅信文化如果要被傳承,必須得持續使用下,他除了認為適度的觀光是維持民族植物使用的一個方式,並期許部落能夠發展出由當地人主導的觀光業,這樣才能將破壞減至最低。

     因此,為了促進部落觀光,本書中特別在第一章加上觀光和行前準備的介紹,以及書中大量的優美景色、植物照片和圖片。第二章之後才開始書寫進入部落的部分,後續章節的安排基本上是按照食衣住行育樂的順序進行。

出版過程難關重重

    在訪談中,董景生先生除了透露蒐集資料的艱辛,他亦談到完稿後,出版發行的困難點,本書從資料蒐集到出版完成,歷時四年,其中光是出版就花了一年時間,主因是沒有一個單位願意出版。由於書中書寫對象是南澳泰雅的兒童及青少年,所以本書並不符合學術出版品的標準,無法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出版。

       但找遍國內相關出版社,卻沒有一間願意出版這本書,原因在於本書涵蓋的地理範圍太窄,只限於南澳泰雅族,而非南澳地區或全台泰雅族。只紀錄南澳地區是因為當地本身的歧異度很大,研究結果無法含括整個泰雅族,能夠寫出這本書,主要還是因林務局的前期調查,讓他們對當地有基本瞭解,有些出版社甚至建議出版關於其他部落民族植物的書籍,如是這樣就更加曠日費時。

     幸好最後得到林務局的協助,得以順利出版,因此本書能在2006年獲得《2006優良政府出版品獎》更是作者們始料未及的了。

    猶記得採訪時董景生先生說的一段話:「隨著時光流逝,我們一開始的問題到現在仍未被解答,但經由長期參與,我們深刻感受到,部落是一個持續成長的生命,無人有權要求部落停格在茹毛飲血的蠻荒時期,渡過受訪者凋零的苦痛期,儘管耆老們不斷老去,更多的新生命降臨,我們終能體會,文化永遠都是進行式,於是當下決定誠懇地書寫記錄南澳的吉光片羽,南澳,對我們來說已不是逗號,而是驚嘆號。所有的一切只能感謝太平洋岸美麗的葛蕾扇,伴隨太平洋起伏的拍岸浪花,以及深山祖靈庇祐,讓我們能記錄下泰雅朋友的生活智慧。」

    這一段話,道盡了他製作本書的艱辛與對本書的期望與感謝,然而這樣的心情,也唯有透過實質的閱讀才能體會,期盼您一起來看看南澳泰雅族人的自然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第一次寫的採訪稿,原文刊登於知新數位月刊第25期 http://openepaper.nat.gov.tw/epaper/org_new/25/25_03_0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itzern 的頭像
    weitzern

    Divergence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