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16615

文字:彭明輝(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攝影:舒詩偉

有機農業的經濟面相

農產品貯藏期短、消費者分散,成為有機農業經營上的一大困難,歐洲生態與農業中心為了克服這個困難,與波蘭觀光局合作組成專案小組來推動有機生態觀光,以補貼有機農耕者的收入…

小瓢蟲農場從經濟觀點看,有機農業是台灣農業再振興的主要契機。有機農業必須要靠生物多樣性來避免病蟲害,增加地利與產量,因此不適合大面積、單一作物的機械化耕作。這也提供台灣農業對抗美國與大陸廉價劣質農作的機會。此外,有機農產品不能使用防腐劑,無法長途運輸,因此有助於「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原則,從而提供它抵抗外來農產品的能力。

一般而言,剛開始從慣習農法向有機農法轉作期間,因為生物平衡和地力都尚未建立,且不熟悉有機農法的經營,因此通常收穫會降低,但其降低程度往往是可以忍受的。「歐盟」對有機農業的補貼,主要是在轉作階段補貼其損失。

經過三、五年後(慣習農法耕作愈久的土地,土壤質地愈差且地力愈貧乏,因此轉做所需要的過渡時間愈長),一旦有機的地力與生態平衡已經建立,也較熟悉有機農法的經營後,有機農業的收穫量有機會達到慣習農法的兩倍到三倍。即使在肯亞這樣土地貧瘠的熱帶草原區,有機農業仍有出色的表現。在馬達加斯加島上,有機稻田的產量每公頃可以增加二至八公噸。一般而言,有機農業比慣習農法更能耐乾旱、水災等天候的極端變化。在1993年日本天候異常寒冷,慣習農法的所有稻作幾乎全數覆沒,但是有機農法的收成仍有八成到六成。

有機農耕的經濟效益不易評估。準確的評估,必須考慮到一整年輪作中所有農產品交易的收入以及用來餵雞鴨牲畜、培養地力的總效益。此外,在已開發國家中因為人工昂貴而化肥與農藥便宜,所以有機農業的經濟效益較不明顯;相反地,在開發中國家因為人工便宜而化肥與農藥相對地昂貴,所以有機農業的經濟效益較明顯。

在歐洲先進國家較完整的有機農業經濟效益評估顯示:扣除政府轉作津貼之後,有機農業的經濟效益與慣習農法相近。但因為有機農業每戶參與生產的勞動者較多,因此以家庭為單位的收入則明顯提高。美國的研究則顯示:雖然美國對有機農業沒有政策性補貼,但是有機農業的經濟效益與慣習農法相較仍然有競爭力。

在開發中國家的研究顯示:因為有機農業可以節省化肥與農業的支出,而且產量較穩定,因此有機農業的經濟效益明顯高出慣習農法。這是菲律賓稻農轉作有機農業的主要原因。

在先進國家(如歐洲)中,消費者往往願意付出較高價格去購買有機農產品。但是,這個高出來的價格,有一部份會被較高的生產與行銷成本所吸收。此外,較高的價格也限制了有機農業的擴散。這個現象在台灣也是相同的:早期與現階段有機產品的主要消費者,多半是重視健康的中產階級,在供不應求的狀況下願意付出較高的價錢。但是,如果有機農業要進一步推廣,它的產品售價必須要控制在慣習農法產品的1.5倍以內。長程而言,有機農業的單位面積產量至少可以追上慣習農法。天候適合且經營得當時,甚至可遠遠超出慣習農法的產量。但是,有機農業目前需要較大量的勞動力來除草,因此若要保障農業勞動者的獲利,首先就必須要從行銷模式的改善下手。

有機農產品不只是在生產期間不使用農藥和化肥,而且儲藏和運銷過程也不使用防腐劑。因此,有機農產品貯藏期短,且消費者分散。這是有機農業經營上的一大困難。歐洲的有機農業產品售價的提高,有一大部分是在補償行銷過程中農產品的損失,以及產銷障礙所導致的營運成本。

小瓢蟲農場為了克服這個經營上的困難,並且,以休閒觀光的收入補貼有機農耕者的收入,「歐洲生態與農業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Ecological Agriculture,簡稱ECEA)與波蘭觀光局合作,組成專案小組(ECEAT-Poland)來推動有機生態觀光。其作法如下:

 (一)有興趣的農業勞動者向ECEAT-Poland登記,然後參與一系列有關有機農業經營、有機與生態、農村與文化等議題。一方面提升其生產技術,一方面讓他們瞭解有機農作較完整的生態與文化意涵。
 (二)任何農地上一半以上的產品符合波蘭有機農產標準時,即可開放作為生態旅遊的參訪地點之一。
 (三)ECEAT-Poland利用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全國性以及全歐性媒體,介紹有機農業的完整理念、有機農業經營的困難,有機農產品的價格要素(為何經營成本較高),有機農莊的地點與周邊生態、文化導覽等資訊。
 (四)有興趣進行生態休閒的人向ECEAT-Poland登記為生態會員,並通過ECEAT–Poland網絡,去參訪有機農場。
 (五)農場將休閒觀光收入的10%繳給ECEAT-Poland,以作為支持該專案之運作經費。

這個計劃,在1993年從400位生態觀光會員,增加到1998年的3000位會員。並且該計劃從波蘭開始推動,目前已有23個歐洲國家加入該計劃。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埃及的案例。SEKEM是1977年由在埃及的一個有機農產品集團,剛開始時是在開羅北方60公里處買下70公頃的荒地;生產有機的醫療用草藥,全數外銷到美國。1983年,它成立子公司ISIS專門製造、包裝、運銷有機的草藥飲料、日常食品、茶葉等。1986年再成立ATOS子公司,負責製造、行銷有機醫療藥品(譬如:有機大蒜粉末),以及Libra Egypt負責在歐洲行銷有機水果與蔬菜。1996年成立3,700家Sekem Shops 連鎖商店,負責行銷180個農場上2,700公頃農地所生產的各種有機農產品與加工品。
Ibrahim Aboulish博士同時以SEKEM的收益,來支持廣泛的文化與社區運動。1984年他成立埃及文化發展協會(SCD),用以連結其他私人企業,一起從事社區教育、弱勢職訓、文盲教育等等活動。

這個案例值的注意的地方,是產品發展的次序:先從健康草藥開始(容易保存與運銷,且所有購買健康草藥的人都會在意農藥殘留的問題,因此願意主動搜尋有機產品),靠外銷累積發展資金。其次發展容易保存的有機茶葉、草藥飲料、日常用品等,用以建立有機產品的行銷網絡。等到品牌形象確立且有基本行銷網絡後,再擴大行銷網絡去產銷不易保鮮的蔬果。

農業、生態、休閒、文化村總體營造

有機農業的傳統認證方式因過份仰賴化學儀器的檢驗,因此會產生科層制的認證單位與行銷體系,並衍生出效率與可靠度問題。但是有機農耕最直接的證據,其實是生態復育…

過不了河發展有機農業,第一個要克服的是:轉作期間的補償問題。過去李國鼎時代(編按:李國鼎曾任總統府資政、財政部長與經濟部長),政府積欠農業部門的錢應該拿出來作為農業發展基金。一部份用來作為轉作期間的補償金,一部份作為有機農業的研發基金。

有機農業的病蟲害管制與堆肥問題需要研發,才能有效提高有機農業的產量。農業改良所過去對農業的貢獻不應該被遺忘,如何重振農改場與農業研究單位的績效,是一個該深入探討的問題。

有機農業的認證,是它行銷的關鍵要素之一。從埃及SEKEM公司的案例來看,對於銷往國外的農產品及加工品,政府的形象不一定比信譽良好的民間公司或合作社有效。從過去農委會與各地農會近年的運作經驗來看,政府也不一定比民間團體(如:主婦聯盟)有效。

但是,即使短期內需要有認證行銷的單位,長期而言,最有效的方式可能還是由消費者直接進行認證與行銷,而不是由任何單一政府或民間團體來進行統一的認證與行銷。規劃良好的生態休閒旅遊有可能一體解決認證、行銷與農村補助性收入三大難題。

有機農業的傳統認證方式因過份仰賴化學儀器的檢驗,因此會產生科層制的認證單位與行銷體系,並衍生出效率與可靠度問題。但是有機農耕最直接的證據,其實是生態復育,而且有機農業講究的是「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因此,如果能夠有系統地將有機消費者與附近的有機生產者媒合讓他們認識,消費者應該可以通過目視檢驗其耕作方式與生態多樣性,來替代驗證機構的公信力。這樣做的好處是:

 (一)通過生態休閒旅遊,可以讓消費者在關心個人健康的因素之外,更進一步深入瞭解有機農業的生態與文化意義。
 (二)縮短生產與消費間的距離,既有助於減少中間營運成本,又可克服有機農作的保鮮問題和供需的障礙。
 (三)生態休閒旅遊可以作為農村的補助性收入,進一步提升農業勞動者的經濟與社會地位。

為了避免前述景點式觀光的各種後遺症,休閒生態旅遊應設法掌握以下原則:

 (一)跳出過去景點式的密集消費,以整個村落的生態、自然與人文景觀作為休旅的基地與目標,以有機農戶、假日傳統風味有機飲食店以及假日民宿作為作為參訪的對象。
 (二)與日常生活密切接軌,休旅的目的不是以新鮮感或「奇觀(spectacle)」為訴求的特殊建築物或自然景觀,也不是與農村日常生活脫節的「虛擬情境」,而是農村日常生活中所呈現的完整生態、自然與人文、歷史情境。
 (三)生態休閒旅遊的設計應該要深入農村、接觸農民、農作與農產品加工,從而建立農產品生產與消費者之間的伙伴關係,這是景點觀光所做不到的。

在我目前的粗淺構想中,一個完整的「有機農業村落總體營造」方案,至少應該包含以下三大階段逐步發展:

第一階段:從慣習農法向有機農法轉作

冷泉伯公 (一)由社區大學、農會與有興趣的農業勞動者結合為地方團隊,從農改場以及有經驗的有機農耕輔導單位、認證單位吸收相關農作與土地經營經驗專業知識,嘗試進行有機農耕。在這階段,應該由政府給予轉作補貼。

 (二)有機農業必須尋求最適合當地土壤、天候與生態的多樣化農產品組合,因此有助於形成不同地區農產品各自的特色。在這基礎上,社區大學、農會與有興趣的農村婦女可以利用各種課程與講習,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食材(如:野蕨等野菜)與食譜、醬菜、和各種釀造品,以及特殊風味的食品加工、保鮮方法(風、漬、醃、滷等等),用以發揮有機食材的特色與風味*註一

 (三)於此同時,關心生態與自然景觀的社區大學、社團、地方教師等人士,可以利用文建會的資源,開始進行自然景觀的復育與營造(清理野溪垃圾、河道整治與生態復育、栽植四季花卉、觀賞用林木)。自然景觀的復育與營造,應該是以改善村落居民的生活品質以及復育人文與歷史記憶空間為主要訴求,切記避開集約式的觀光景點營造。

第二階段:村落發展公約

 (四)為了避免未來的休閒農業被徹底觀光化,甚至引入外來財團炒作地皮、販售別墅或蓋觀光飯店,村落在積極發展生態休閒產業之前,應該要先建立共識,並載諸具有法律約束效力之村落公約。

 (五)首先,假如村落內或附近有特殊景點或自然景觀資產(譬如:瀑布、溫泉、古蹟等),應該規定在該景點一定距離內(譬如:一公里)不得進行私人營業行為,以便保持該公共資源之公共性,並且防制商業發展對該景觀之破壞。此外,在該距離內即使有公部門設立之簡易餐飲營業場所,其營業內容與場所面積皆應予以限制。

 (六)其次,為免村落全體經營自然、人文景觀之苦心被少數財團壟斷其經濟利益 ,村落內應該規定每30戶(或50戶)得合資設立一個特定住宿單位(譬如5個雙人房)之民宿,或一個特定營業單位(譬如20個座位)之餐飲店,該民宿或餐飲店由這30戶(或50戶)共同經營並分配其利益(或建立公積金)。此外,應限制村落內建築物之面積與樓層,以防止外地投資者從事投機性土地買賣與營建事業。

 (七)於此同時,農會、社區大學、社造團隊、生態與保育團體等單位,應該協助已從事有機農作的朋友積極遊說水源上游之農戶加入有機耕作的行列,同時開課協助村落成員瞭解飲食店與民宿之經營(有機建築、餐飲與住宿文化、餐飲與住宿美學、餐飲與健康等)。同時並鼓勵村落內有意經營民宿或飲食店之成員,各自建立其特色,彼此形成市場區隔,並藉此豐富村落內飲食與文化之多樣性。

 (八)在各地社區大學開課,培養生態與有機導覽解說員。導覽解說員的主要內容為:「如何以目視方法分辨有機農耕與慣習農法」,其內容包括:(1)如何從耕作地點的生態特色與作物栽培方式判斷該耕地是否使用有機農法,(2)如何靠嗅覺或其他感官判斷一種作物是否為有機農作(譬如,撕一片葉子揉過以後放近鼻子聞),(3)如何從剛採收的農作物判斷其是否為有機農產品,(4)如何從儲運過的農作物判斷其是否為有機農產品。此外,導覽解說的內容還可包括有機農作的生態、文化與社會意涵,以及有機飲食對健康的貢獻。

 (九)開始連結附近地區的如:慈濟等宗教組織、社區大學、教師會、家長會,設法建立「有機與生態樁腳組織」,並開始建立網站,主動發佈村落有機化與生態復育的消息,以及農產品生產消息。

第三階段:發展良性的城鄉關係

花 (十)城市的特色是經濟的、單調的、急驟的、人工的,鄉村則必須要相對應地發展出人文情懷與歷史的、多樣而多元的、攸緩而恬靜、自然與生態的氛圍,並且以此特色形成和城市平等對話、交易的基礎。在這原則下,各鄉村的農產品必須要擺脫過去「台灣第一」的單質化競爭模式,各自強調其在地特色。

 (十一)譬如不應該再強調池上米最好或者濁水溪米最佳,而是強調池上米、濁水溪米、宜蘭越光米各自的特色,使得稻米在市場上各自形成區隔,弱化彼此的可替代性,從而避免過去農產品一窩風地彼此競價的陋習。同樣地,蔬果的種植與行銷,也應該強調產品的地方特色與季節特色,建立消費者對農產品地方性與季節性特性的認識,從而使農產品建立起地方性與季節性區隔(註二)

 (十二)文建會應該尋求關心台灣永續發展的廠商贊助,並由政府撥付一部份補助款,委託公共電視(或競標)製作、播放類似JET TV的「台灣新美食」與「台灣永續之旅」的節目。前者可以是競賽性節目,每一季節目以一種食材為題比賽料理,先是以村為單位推派代表比賽地方性有機美食,重點在介紹每個出賽單位所處村落之食材特性,並兼介紹該村落之歷史、人文、自然景觀與農產品特色;接著是篩選出縣級代表、全國總冠軍爭霸。另一個節目「台灣永續之旅」以介紹「村落生態休閒旅遊」為主,春、夏、秋、冬各設計一季之節目,主動搜尋有機化最徹底的村落,依序介紹該村落生態復育過程,整個村落所有值得參訪、休憩的地點(歷史的、生態的、自然的、人文的)、民宿、假日餐飲店等,以及該地農產品與料理特色(註三)

 (十三)通過網路與「有機與生態樁腳組織」,開始經營生態休閒旅遊。並且通過生態休閒旅遊經營有機與生態樁腳。希望這機制最後可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連帶關係(家庭專屬農夫照顧家人的健康,猶如家庭醫師成為家庭健康顧問一樣),用以取代中介性的認證單位和行銷單位。(全文完)

*註一:
為凸顯有機農產品與當令食材的價值(以換取價格,並對抗進口農產品),料理手法應該揚棄過去台灣料理過份重視醬汁的習慣。日本所以特別重食材的新鮮度、季節性與當地特色,與其料理手法有關。至於漬物也是一種很適合用來凸顯食材特色的飲食文化。各地開發料理與食材時,應該盡量採用一般市場上較少見的食材、佐料、與料理方式,用其新鮮感與稀有性作為提升價格的要素。此外,地方風味的餐具開發、融入自然的餐飲空間設計(不需要是永久性建築,因此建材可以取自當地自然材料,強調其雅致、悠閒之氛圍而不是華麗)。這些議題都是可以當社區大學課程的議題,不開店時自己家人受惠;未來開店的話可以轉為有市場價值的巧藝。

*註二:
當農產品無區隔時,彼此在市場上會相互兢價而壓低農產品價格;一旦區隔形成,則既有助提升價格且有助提高銷售量。譬如說:日本人會區隔各地方的味增、豬肉、牛肉、拉麵等特色,使這不同地方的味增、豬肉、牛肉、拉麵在市場上較不會具有彼此的競爭性與替代性,反而凸顯了各地食材、料理的稀有性。欲稀有的東西價格愈高,需求也愈高。

*註三:
文建會過去對地方的補助太重硬體,反而導致地方派系、樁腳、利益團體爭食大餅,從而造成地方更加分裂。假如改為補助電視節目,受惠者是整個村落,競爭是對外,該比較有機會促進村落內部的團結。 

※本文轉載自青芽兒雙月刊第8期

※本專欄與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合作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