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介玄 ( 現任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 )
出版年:1994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台灣對大型企業的研究為數不少,但就台灣的現況而言,大型企業和為數眾多的中小型企業比例懸殊,且台灣在這數十年來實際上是靠這些眾多的中小型企業提昇自己在國際上的經濟競爭力;在此,我們必須注意,大多數人認為台灣經濟產業的特色在於中小企業眾多,然而中小企業眾多並非台灣獨有的現象,在歐、美、日等大規模企業吃重的國家,中小型企業亦為數不少。令我們吃驚的是,乃在於台灣的出口竟然是以這些中小企業為主。
我們知道在大多先進國家,在出口方面,大企業所扮演的地位遠高於小企業,而台灣的產業結構為大規模小企業群,他們之所以能主導台灣的出口貿易,乃立基於國際產銷的分工(意即台灣的中小企業只需從事製造而不需分神於市場行銷問題)。而筆者認為從國際產銷分工的角度還是不足以完全說明台灣中小企業經濟結構之全貌。因此若要真正了解台灣的經濟現況,必須從對中小企業的發展背景、生產特性、貿易特性、社會經濟脈絡、及其運作方式等面向來探討。
筆者認為,用「零細企業」決不足以描述台灣中小企業的現況,要研究台灣中小企業必須觀察其「協力」的關係,而對於「協力」他的看法是:「協力」在網絡組合中所發揮的最重要功能是,它不只提供水平互動的通道,它同時也提供垂直互動的可能性。而因為協力組合的同構性發展,模糊了社會經濟網絡的階級特性,這也是台灣與西方不同的一個原因。要研究這樣的協力關係,我們必須透過「彈性化協力企業組合結構」這個總合性的概念建構,以進行結構性的深度詮釋。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生存皆在這張協力的網絡中。
台灣中小企業協力廠的類型分為以下四種分別為內包型代工廠連帶、外包型代工廠連帶、平行的協力生產加工關係、以及平行的產銷合作關係。在此就不再多做描述。台灣這種協力網絡的基礎我們可以參照第四章有關台灣中小企業創業資本的部分。台灣的企業家創業時的資金多來自於自身的人際網絡,因為創業者較難向台灣的銀行的借貸取得其創業資本,因此在大部分的創業者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中小型企業自然就愈來愈多了。在前述創業成本不足的背景下,中小企業業者在創業之始大多朝單一事頭技術發展,而單一事頭技術之所以能讓這些中小型企業賴以生存乃是由於台灣獨特的企業結構,在台灣小企業叢所賴以生存的這張協力網絡中,這也是不得不遵從的趨勢,而單一事頭的技術不單是其生存之道,也是其管理之道。
接下來,筆者探討台灣中小企業的獨特生產技術與管理模式。筆者針對兩個概念加以說明。分別是「黑手變頭家的技術與管理整合模式」與「班底的運用在技術與管理上的串連」。前述之單一事頭技術與這兩個概念息息相關,首先我們就「黑手變頭家的技術與管理整合模式」來看。這個概念多見於家庭工廠及小型廠,在家庭工廠及小型廠的運作上,頭家並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去管理,它們的營運、效率、品質等管理多半只要靠著頭家自己帶頭做就能讓他的廠走上軌道,真的就是人拚出來的,不需要太多的制度合理化。而在擴充為中大型廠房時,這樣蠻幹就不一定會有同樣的效果,所以筆者提出「班底的運用在技術與管理上的串連」。
在此,所謂「班底」,指的是能完全執行及貫徹企業主的意志及命令之一群圍繞在企業主身邊最核心的幹部。而班底的形成是需要長期培養的,在十人以下的家庭工廠或二十人以下的小型工廠,在筆者的訪問下,實不需要班底即可運作。所以「班底」的運用在小型廠或許並非必須,但在中大型廠確一定是不可或缺的。班底的運用在形式上類似黑手頭家帶頭做的擴大,企業主先要求班底培養良好的默契在要求班底人員帶頭做,企業規模愈大,則班底的素質及合作的默契就更為重要。而如何培養班底使其產生對企業的認同感而肯放手打拼,筆者在針對中小企業的社會特質的部分加以闡述。
上述皆只針對國內中小企業中生產部分的內部運作及協力關係做討論,尚未與台灣外貿出口的部分串聯起來。在第五章,筆者認為我們可以把從事外貿活動的企業主歸類為「白手頭家」,並以這些人做為台灣出口外貿的主要承攜者。國內大大小小的協力廠與經營出口貿易的中小企業的結合成牢密卻有彈性的協力網絡,在這樣的組合下的出口產品在國外行銷上具有高額利潤而吸引了國外買主,令其不得不下單給台灣中小企業生產,索串聯起來的貿易網絡稱為「吸納式出口外貿網絡」。從事出口貿易活動的白手頭家,面對外國買主索運用的「吸納式出口外貿網絡」,而「吸納式出口外貿網絡」的運作基礎則是「黑手變頭家的技術管理整合模式」與「班底的運用在技術與管理上的串聯」。所以吸納式出口外貿網絡與台灣企業的協力組合有很大的關係。
在第一篇的最後一部份,筆者道出台灣中小企業之發展與限制。台灣的中小企業的確在國際間具有一定的競爭能力,但當時我們所具的競爭優勢,如勞力密集、勤勞主義及生活的工作化的盛行等都已不復存在,而彈性化協力企業組合結構已成為台灣企業的本,要讓台灣的企業再次重組,憑空要企業們合併成大規模企業實純屬空談,就如文化一但形成,在文化底下的人就必須依循著它的模式走下去。且台灣的大環境,如政策、一般社會價值觀等大環境皆不利此種模式的進行。所以就台灣企業目前的彈性協力組合結構而言,最可行的方法是把「彈性協力組合結構」提升為「彈性協力組織結構」。
台灣的協力組合結構實有走向組織化的必要,因為「組合」型態,企業間的連帶可鬆可緊,而不管怎樣的協力模式,都未能達到嚴密職能分化及系統調配的組織化運作層次,相較於日本、韓國「組織力」在其大企業經營上的運用所展現的實力,台灣的協力結構實有進一部整合的需要。而在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時代裡,台灣的產業更需要往資金、技術密集的方向前進,若要產業升級,已經不是單一企業升級的問題,若他引進新的設備心的觀念,若與其搭配的協力廠無法同時升級,所造成的結果反而是互相拖累。
而另一個問題是,台灣的黑手白手頭家們的眼界不夠廣,造成對國際市場走向認知不足。在以前,因為整體經濟不斷的往上提昇,所以只要有拼就會賺,但這種情況不適用於現在。因此最重要的還是國家對企業提昇的輔導。然而我們的政府在這方面的貢獻似乎不夠多,我們在後面再予以詳述。主導每一張協力關係網運作的最關鍵角色,乃是作為這張網絡核心之中型廠企業主。因此唯有透過中型廠本身的升級來帶動底下的協力廠,台灣的整體產業才能真正提昇。
從第二篇開始,著重於描述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特質。其中提到擬似家族團體連帶、情感利益加權關係、包容式行政、勤勞主義這幾個部分。
提到中小企業在管理上所運用的班底模式就是屬於擬似家族團體連帶的關係。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家為單位的社會,而台灣的企業常被誤解為所謂的 「家族企業」。筆者在此提出澄清,他認為若把十人以下的小廠歸類為家族企業實在是非常沒有意義的,而台灣的中小型以上企業很難在管理上全都用家族成員。這些企業主也了解這樣做法的不智,班底的存在證明了所謂的擬似家族團體連帶,且企業主們也較樂於塑造出所謂「企業家庭」的形象。擬似家族團體連帶與擴大的相對封閉體系社會是中國傳統家族團體連帶及相對封閉體系社會的現代化。這些企業主在訓練班底的時候不斷灌輸他們「自己人意識」,讓他們成為這個相對封閉體系的成員;同樣的,再母廠與協力廠和協力廠與協力廠之間,同樣可以藉由操作擬似家族團體連帶與擴大的相對封閉體系社會來增加其企業本身的競爭力。
「情感利益加權關係」的模式的運用,其立基點在於有一定的企業實力,兩個企業的合作長久而穩固,則容易產生情感優先於利益的情況;若無,則反之。在與擬似家族團體連帶的模式相配合,則我們可以更清楚看出其脈絡。
「包容式行政」在本文的定義為:政府為鞏固政權,達成內外上下安定的目的,以保守謹慎的作風,採用包容並蓄的行政手段和方式,來分配其政治資源以符應個生活領域的行動者對關涉此政治資源之不同利益的追求。而包容式行政又分為積極性包容式行政及消極性包容式行政兩種。台灣早期採取積極性包容式行政,而近年來則採取消性包容式行政。政府對中小企業的輔助一直以來事沒有實質上的幫助的,且中小企業業主也認為政府的政策往往不符目前企業的運作,而政府在落實政策上往往也不徹底,此舉雖造成中小企業發展上的困難,但亦給了中小企業發展的空間。
最後一個探討的部分是「勤勞主義」,台灣經濟發展最蓬勃的階段,勤勞主義的盛行實功不可沒。所謂的「勤勞主義」與「勤勞精神」之不同處在於,勤勞主義乃深入當代人的觀念,絕非單純形式上的表現。本文中所提到的家庭企業、中小型企業在早期創業時,常常沒日沒夜的工作(生活形式化)以及「中國人喜歡當頭家」等等皆為勤勞主義下的產物。筆者認為,「生活工作化」的打拼方式及「黑手變頭家」、「白手變頭家」等等現象,只要能符合勤勞主義的精神,就容易被社會大眾認同、接受及讚許。在下一章把「喜歡當老闆心態」特別挑出來談,把它與「彈性化協力企業組合結構」形成可能性文化關聯拿出來討論。事實上,喜歡當老闆心態可能不單是因為勤勞主義深植於文化之中,當老闆所能帶來的資源也是主因,可分為經濟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以及政治資源四個面向。勤勞主義與彈性化協力企業組合結構這兩個社會特質與經濟架構的組合,再加上前文所述,我們僅能從其中勾勒出台灣中小企業的概略輪廓。而中小企業將來發展的遠景則得交給將來的研究者了。
--摘自2002社會制度期末報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