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惡魔教室(The Wave)

影片年份:2008
出品國:Germany
導演/
編劇:丹尼斯甘塞爾
演員:約根沃格爾、Frederick Lau、馬可斯尼麥特、Jennifer Ulrich、Christiane Paul

一次大戰後,德國因凡爾賽合約的沈重負擔導致數十年的社會騷亂,希特勒向人民許諾,將會帶領德國邁向一個完美的未來,不安的群眾和美好的烏托邦讓納粹席捲歐洲,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將其稱之為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

德國數十年來背負著沈重的歷史包袱,因納粹的原罪而無法抬起頭來,成為德國人不願面對的過去。

但在現代的民主國家,在現在民主的德國,仍然有讓極權主義復甦的條件。一場實驗課程讓極權主義在課堂復興,讓學生狂熱投入,極權主義泯滅了團體中的位階差異,在同化群體、鞏固向心力的過程中,讓學生正當化了「抹煞」異議者的行動!在社會運動中,解散群眾的難度往往高於號召群眾,在學生逐漸失控的情況下,這個運動該如何收場?


電影一開始是Wenger被迫接下這個獨裁(dictatorship)課程的計畫課程,但當他認命上課時,卻發現班上的同學對獨裁意興闌珊,也認為獨裁不可能重現。所以他決定透過「獨裁」實驗讓這群不曾經歷過納粹時代的青年們親自體驗一下。

看完電影之後,我的第一個感想是:「導演一定讀過Hannah Arendt的《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真是唸書唸瘋了。XD

雖然《惡魔教室》源自一個發生在加州的真人真事改編的小說,但我認為最後改編結局不完全是為了戲劇效果。談理論好像頗為嚴肅,但當我把電影中的元素和轉折對照到極權主義理論,真的覺得相當有趣。

※在此註明,雖然片中都用獨裁(dictatorship)這個詞彙,但獨裁的形式有很多,緬甸的軍政府也是獨裁的一種,但這跟希特勒的那種獨裁就差很多,片中的獨裁指的是希特勒式的獨裁,也就是Hannah Arendt所謂的極權主義。


.意識形態(ideology)

就從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談起吧。《極權主義的起源》完成於1949年,作者Hannah Arendt是一名猶太女性,她認為極權與其他威權或中央集權不同,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政體。極權主義源自極權主義運動,極權主義與其他政府最決定性的差異在於它有一套意識形態(ideology)的宣稱,他們宣稱將以這個意識形態的烏托邦為目標來改造世界(例如希特勒的種族純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社會)。

這個部份片中並沒有很明確地表現出來,因為「浪潮」(片中學生組成的團體)的開始是因為課程,但最後當Wenger在體育館發表激情演說時,很明顯地把「意識形態」的層次帶出來了。




.群眾(masses)

極權主義需要一群支持的「群眾」,這些群眾「產生於高度分化的社會內,起競爭性結構和附帶的個人的孤獨,為有通過在一個階級內的成員資格才會稍緩。群眾中的人的主要特點不是野蠻和落後,而是孤獨和缺少正常的社會聯繫。群眾產生於民族國家受階級所累的社會,它的裂痕曾由民族主義情緒彌補過,所以很自然,群眾第一次在無助的新經驗下。傾向於一種特別暴烈的民族主義。」(《極權主義的起源》第十章 無階級社會)

這點完全可以對照到為什麼這群青年會如此狂熱,現代社會的疏離和缺乏(一致的)規制,不被家庭關心的、沒有歸屬感的少年正是masses的一種型態,導演一開始就刻意刻劃了Tim「送」毒品給班上同學,只為了求得歸屬感,Tim作為班上最被邊緣化的份子,在投入運動時最為狂熱,因為「忠誠使他們感覺到,只有當他屬於一個運動,他在政黨中是一個成員,他在世界上才能有一個位置。」而「這類忠誠只能產生自完全孤立的人,他們沒有其它的社會聯繫,例如家庭、朋友、同志,或者是熟人。」(《極權主義的起源》第十章 無階級社會)

.因為「浪潮」,在Tim被欺侮時,同樣穿白襯衫(浪潮制服)的同學挺身而出,讓他第一次感覺到歸屬感。


接著,片中透過課堂上師生的問答,透露出一個獨裁(極權主義)應該具備的元素,例如統一的名稱、一致的服飾、一致的標誌、一致的手勢……,透過消除團體之間的差異讓每個人都成為團體的分子,表現忠誠的方式就是遵從規定,與大家「相同」,透過樹立共同敵人(無政府班)來鞏固這個群體,透過對立的激化來激發團體的向心力。最後,在極權主義運動中的群眾開始為了浪潮而消滅異議份子……。


.極權主義的內在矛盾

極權主義運動的開始是它的意識形態,它給群眾一個烏托邦,要大家都投入一起來改造社會,但是烏托邦之所以是烏托邦,就在於烏托邦與現實之間永遠的距離,永遠沒有縮短的距離會讓群眾不滿,但極權主義政府卻又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這個烏托邦,因為他們的正當性正是來自奠基於烏托邦的世界改造,放棄意識形態等同於政權的崩潰,因此極權主義運動必須不停地運動、動員。

如果運動被宣佈解散了呢?

那個覺得自己因為屬於運動,在社會中才有一個位置的Tim變做出了無法預料的舉動,彷彿象徵著極權主義的命運……。

.在確定「浪潮」的制服白襯衫之後,Tim把所有「個人性」的衣物焚毀,因為他只屬於「浪潮」。


所以我說這整部電影,從開頭到結尾,幾乎所有的設定都符合Hannah Arendt的極權主義理論阿!當然,完全不看理論的部份,光是看《英雄教育》的導演丹尼斯甘塞爾加上《縱慾》的男主角約根沃格爾的組合,就知道陣容堅強!更別說緊湊又邏輯清晰的節奏了。大推~

--
後記:

為了這部電影我當了冤大頭,我在上映前兩三週偶然在長春看到簡介就立刻買了兩張400的電影套票,沒想到一週後,我看到11/25-11/27推出二十張套票2500的大優惠,整個就是囧。白花了75塊……幸好電影有值回票價。(萬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itzern 的頭像
    weitzern

    Divergence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