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衣小舖 (Late Bloomers)

影片年份:2006
出品國:Switzerland
語言:Swiss German/German
導演:
貝蒂娜奧波利
編劇:貝蒂娜奧波利
演員:斯蒂芬妮格拉瑟、漢斯彼得謬勒、Heidi Maria Glossner、Lilian Naef、Annemarie Duringer

喪夫九個月後,Martha一直沒能走出陰霾,80歲的她還能怎麼重新開始?一直到好友Lisi幫她回想起年輕時開手工內衣店的夢想,讓她重新燃起對生命的熱誠,努力圓夢,但這個瑞士鄉間小鎮民風保守,Martha的開店之路遇上重重阻攔……。
Martha年輕時的夢想是開一間內衣小舖,但因為丈夫的反對而作罷;Lisi是小鎮上的異類,即使年紀一把一樣打扮時髦,她號稱自己曾追夢到美國,一直到愛人死去,才帶著孩子Shirley回來;Frieda住在鎮上的養老院裡,雖然老是拒人於千里之外但實際上有一位可愛的老爺爺默默愛慕著她;Hanni平日照顧行動不便的丈夫,被丈夫兒子使喚,連學開車的自由都沒有。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這四個老奶奶活出自己的過程。



這個傳統保守的小鎮,講白一點不過就是個男權至上的小鎮,Martha為了丈夫的反對而犧牲夢想、為了兒子的名聲而愧疚不已,Hanni從夫從子的下場是,丈夫對他頤指氣使,自己因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爛觀念,毫無一技之長,兒子還因為嫌父母麻煩,要把兩老趕離家門……。

總之,《內衣小舖》(Late Bloomers)裡呈現的不只是老年人的不幸,更是男權社會對老年婦女的壓迫,裡面的男性除了寥寥可數的三人之外,一個比一個賤,一個比一個機車!但
Martha還是不畏(男性)強權,成功開張,最後也獲得全鎮(多數男性)的認同。

有人說這是部女權電影,但我不是那麼認同,本來我的附標想下成「女權反敗為勝」,但因為我認為片中的女權根本沒有勝利,所以就改成「女權的逆襲」。我真的跟女性主義不熟,但說這部電影是女性主義電影,也太硬凹了,片中的確刻劃出老年女性在男權社會中被壓迫的狀況,也頗讓人感同身受,最後Hanni的機車兒子在台上被噓,也實在大快人心,畢竟他是全鎮最機車的沙豬。

但說到底,電影中的女性真的獲得男女平權了嗎?的確,身體的解放是女權運動的核心概念之一,「內衣小舖」或許可以作為女性身體解放的象徵。但最後全鎮都認可「內衣小舖」這皆大歡喜的結局,不過是男性對女性的容忍與諒解,女性的幸福為什麼要建立在男性的諒解與包容上?男權讓了幾步就等於女權的勝利?想太多了吧!

↓老奶奶偷偷摸摸的把被丟掉的內衣從垃圾箱撿回來。


片中其他讓我不爽的地方,也是其他讓我覺得根本沒有男女平權的部份,比如Hanni雖然受不了機車的丈夫跟兒子離家出走,但最後還是放不下家人回家,但說穿了,你老公想你給你錢,還不是要讓你有充分的能力「照顧他」?而且學開車的錢還是「老公」出的。

再比如說Martha的牧師兒子,跟人家搞外遇還有臉罵母親寡廉鮮恥,作為牧師,連最基本的職業道德都沒有,把人家跟你告解的話當眾說出來,這個牧師根本就不合格吧,最後還抱得美人歸,什麼鬼?
Shirley也實在莫名其妙,牧師情人沒有職業道德,爆妳媽的料,害你媽那麼傷心難過,你最後還跟他合好,有沒有這種道理阿?

下圖(左)Hanni的機車兒子,(右)Martha的機車牧師兒子


上面的批評好像很嚴厲,但其實我是在反駁「把《內衣小舖》當成女性主義電影」的論點。真要這樣說,女性主義導演看了會生氣吧。XD

平心而論,我還滿推薦這部電影的,以女性的觀點來看,這應該是一部爽片,儘管機車的男沒有個個都受到懲罰,尤其是
Martha的牧師兒子,他根本就應該被拋棄順便褫奪神職吧!

無論如何,女權的逆襲總算踏出了第一步,但革命的重擔可能得交給下一代,畢竟老奶奶太老了。(笑)  片中最精彩的莫過於四個婆婆逗趣生動的演出,幾乎毫無冷場,讓觀眾從頭笑到尾。現在長春戲院還有上映,但快下檔了,想看的請早。


↓下圖為四個可愛的婆婆





附註:

很久已前曾經看過一篇破報專訪,對象是一位女性同志導演,我忘記那位導演的名字,但她的想法倒是讓當時的我吃了一驚,她將《斷背山》評為同性間的異性戀電影,意思是這不過是發生在同性間的異性戀情,不能真的算是同志電影,目前主流的(男性主義的)電影幾乎不能擺脫男性思維,電影的流程總是鋪陳--高潮後結束。跟男性的高潮一樣,射了就跑XD。但女性是可以多次高潮的,所以女性主義的電影也應該要有很多次高潮,最high的那次高潮也不一定是最後一次。

這才不愧是前衛的女性主義導演阿~相較之下,《內衣小舖》的導演據說也是女性,她頂多是被批判為不夠基進的「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liberation feminism)者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