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我不太喜歡電影網上對《藍色協奏曲》的
簡介,把這部片寫得跟驚聳片一樣,又不是每個人都是美國人,看到複製人腦袋裡的警報器就會響起來,真是沒創意。

這是我2004年看的片子,當時非常喜歡,馬上就把導演Rolf Schuebel列入以後的必看名單,而這部電影的女主角Franka Potente後來也擔綱《神鬼認證》的演出。整體來說,Rolf Schuebel的呈現真的非常精彩,隔了兩年後,我還跑去買了DVD回家收藏。


回歸正題,雖然片名叫《Blue Print》,但音樂其實只是當作整部電影的背景和重要支線,主題還是環繞在「複製人」這個議題上,從複製人Siri的視角出發。

知名鋼琴家Iris得了絕症,這種慢性病無法根治,她的身體只會一天一天地退化,直到死亡,她害怕自己的琴聲將成絕響,所以複製了自己——她的女兒Siri,然後孕育在自己的子宮裡,所以SIri既是她的女兒,也是她生命的延續。也是除了名義上的爸爸,研究基因複製的那位科學家之外,沒有人知道Siri是複製人。

Iris和Siri表面上像一般母女一樣,感情也非常好,但實際上,Iris把Siri當作自己的骨血,把她當作自己生命的延續,與其說她愛自己的女兒,不如說她愛著自己。

所幸Siri符合了Iris對她的期待,展現了她在音樂上的天賦,而她對音樂的熱情也不亞於母親。



但後來事情還是爆發了,Siri名義上的父親在幫助Iris成功複製自己的骨血之後一腳被踢到一邊,但因為他愛上Iris,所以一直隱忍不發,一直到他清楚地意識到Iris不過是在利用他,她愛的永遠只有自己。他決定把這件事公開,在複製Siri的年代,基因複製人類還不合法,但在法令通過的現在,這個發表會是人類的創舉,讓他一鳴驚人。

事情公開的時候正值Siri的青春期,她對自己的身份產生憎惡,自我認同呈現了很大的落差,因為從此,她變成「只是母親的複製人」而不是Siri。

在她憎恨自己身份的同時,「母親對自己的愛」也令她產生質疑。在她眼中,母親愛的是「她自己」,而不是Siri,因為自己不過一個複製品。在Siri的情緒漸漸冷靜下來之後,因為真相已被公開,Iris居然開始以此為賣點,舉辦兩人的雙鋼琴演奏會,並把兩人打扮的一模一樣。 



第一場演出獲得滿堂喝采,但看似恢復平靜的Siri的心中,其實產生更大的衝突和矛盾,因此她在眾目睽睽下,拿起準備好的牌子掛在自己的身上,步出會場,牌子上寫著「我是複製人」。

母女倆的關係從親密變得緊繃,自我認同的崩解,Siri無法擺脫母親和複製人的陰影,為了證明自己與母親是不同的個體,她開始努力在各方面與母親競爭,個性、外表、琴藝、甚至情人……。

然而,在Siri的第一場個人獨奏會,她失敗了。台下的觀眾瘋狂喊著Iris的名字,然後Iris以勝利者的姿態走上台完成了鋼琴獨奏,贏得所有人的掌聲。

這次的失敗讓Siri陷入更深的心理障礙,甚至試圖毀滅自己跟母親相似的臉孔,但最後她選擇放棄鋼琴,離群索居,拒絕頻繁地與人相處。



她住在一個湖中小島,島上只有一間木屋,沒有任何人的蹤跡,這個時候Iris已病入膏肓,她十分希望Siri能夠回來見她,一直到Siri認識了一個對她的過去一無所知的好人,並且知道世界上有一個人能夠把她與母親切割開來,而不總是「知名鋼琴家Iris Sellin的複製品」,Siri才跨越心理障礙,回來探視母親。

見到母親依然是失望的,因為她認不得Siri,直到她穿上Iris在獨奏會上最愛的紅色洋裝,她認知中的Siri依然是自己的投射。

在Iris死後,她留給Siri一封信。上面寫著「我願意變成一棵樹、一隻鳥、一顆石頭,就是不願再成為我自己。」

所以Siri釋懷了,因為Iris對她的愛是真的,她期望自己不會妨礙Siri成為「獨一無二」的願望。 Mozart的琴聲再度響起。Siri從自己的死亡之後活過來了。


這部電影最精彩的部份,當然是Franka Potente一人分飾兩角,對Iris和Siri的詮釋,這兩個角色之間的關係和情緒是極為複雜的,Siri既是Iris基因的複製,又是從她體內誕生的骨血。一般認知中,「複製」這個詞彙代表著製造出一個跟原來一樣的東西,但是複製品是否就等同於原來的存有?複製品的價值是否隨著複製的過程而降低了?成為隨時都可以取代的廉價品。

每個人(當然包括複製人)從社會化的起點就開始發展出個人的「自我認同」,自我認同在「尋求團體歸屬」以及「建立個人獨特性」間尋求平衡點。就這點來看,複製人因為其身份,在先天上就處於一個非常不平等的狀態。

對Iris來說,Siri既是「自己」又是自己的骨肉,可是對Siri來說,自己只是母親的複製品。整部片主要呈現的即是複製人的自我認同和母女間糾結的情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