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鏡子之家》是三島由紀夫1959年的作品,算是中後期的,當時出版的評價並不高,之後好像一直遇到不好的事,不知道能不能算是從這本之後開始倒楣的?!是比較冷門的一本長篇小說。由星光出版社代理,已絕版。

提到《鏡子之家》,就必須先提到這本書「旋轉木馬式」的結構(註一)
——比如說書中有ABCD四個人物,四個都是主,沒有所謂主從之分,讓這四個人輪流出場,各成一條主線。

在《鏡子之家》裡,四位青年——
深信世界即將毀滅的白領階級清一郎,拳擊手峻吉,崇尚肉體之美的俊美演員阿收,以及畫家夏雄,透過鏡子而彼此認識。
鏡子之家是四個人的「集散地」,「極度的自制主義者」(註二)為四個人的共通點。用鏡子和某種個性上的共同點把四個人集中在一個點,然後各自發展,有點像是把同一個人放進四種不同的人生。

「旋轉木馬」的這種創作形式常常出現在電影裡,但很少有以這種手法呈現的書。
說起來,這種創作形式是非常困難的,最大的困難點在於其結構的複雜性——
出場的人物勢必因為多條主線的關係而變的很多,
但又不能偏重於任何一條主線,比重必須平均分配。

從這點來看,《鏡子之家》算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
但是它的失敗也就在於其結構性的困境。
因為輪流出場的關係,也輪流打斷了對「某個人」的閱讀。

導讀中提到毛姆的自白
「這個計畫卻是野心過大,而非我能力所能及,以致期中一組人物比其他人物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讀者時常為了喜歡的人物退場而感到焦躁,對於這一點,我事前完全沒想到。」

從毛姆的自白中,點出了我在閱讀《鏡子之家》之後的感想。

這種結構破壞了一本書的整體性。
在閱讀上,
四個圖像輪流交錯的結果讓四段人生被切碎,然後相互「插入」,而非「涉入」,
不同人物的敘述是被互相「切割」而非「鑲嵌」,
造成失去閱讀的完整感。

感覺上,我讀到了四個故事,而非一個故事,但這四個故事彼此之間又有某種程度的連結,這種介於整體與片段之間的過渡,上不上下不下的窘境,讓我一停下來就不會想看下去,所以好不容易才把它看完。

但後來仔細想想,旋轉木馬的結構雖然容易導致破壞整體性的結果,卻非必然。
既然在電影裡可以實現,理論上,寫作應該也有實現的空間,
重點應該在於如何讓ABCD在符合旋轉木馬的結構之下,又不破壞其整體性。
(紙上談兵紙上談兵......)


回歸正題,我還蠻喜歡清一郎的!
偽裝成一個開朗、健康、正面、樂觀的青年,心底卻嚮往著世界的毀滅。
最不喜歡的應該是阿收,總覺得他的身體髒髒的(?)
本來對鏡子有最多期待的,但是鏡子卻是最不重要,著墨最少的角色,可能因為居於離散的中心點,所以反而容易被邊緣化。
最後,被現實(或者說是鏡子)「消滅」的鏡子之家真的讓人覺得很可惜阿。



註一、導讀田中西二郎提到毛姆曾用類似的手法所寫的小說名為《旋轉木馬》,由此得名。

註二、《鏡子之家》P.11「常出入於鏡子家的男人,儘管職業與性格都各有差異, 但卻存在著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皆能用適合於自我 的方式管制著。...................。他們羞於表達苦惱與青春的焦躁, 並且已經習以為常,絕不輕易向人傾吐他們這些人都是極度的自制主 義者。他們雖然咬緊牙根,勉力隱忍著,然而臉上卻仍能表現出愉快 的顏色。他們努力佯裝著不相信世上有苦惱存在,並且還作出一無所 知的表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