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社會學者翟本瑞(南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兼社會科學院院長)
2008/01/04 中國時報
社會學如果不針對自己的社會加以分析,那社會學還能做什麼?各界質疑台灣知識分子不見了,邱天助教授昨日也為文〈知識分子如何不見了〉,對社會學界高談闊論,卻欠缺自我反省的現象,我是深深有感,也有所期待。
解嚴前後,社會學成為台灣社會改革的理論參考依據,吸引許多如我一般非社會學本科的年輕學子,投入到這具有現世關懷又有理論素養的學科。曾幾何時,社會學在專業化的包裝之下,大家都太忙了,都太過專業分工了,但對現實社會的參與及關心明顯地不足。
三天寒流,全台凍死二十四個人,卻不見社會學界有人提出解釋與討論。或許,這只是件小事,但M型社會來臨、貧富差距擴大、少子化、全球化、產業發展、社 會運動、選舉文化、農村問題、家庭結構變遷等等,報章雜誌每天討論的議題,那一則不是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只見大家躲在象牙塔,鮮少有社會學者參與公眾討論 或提出論述。
於是,社會學棄守真實世界,把發言權交給媒體和記者,讓專業退縮到研究領域之中。這時,知識分子不見了,社會學家也不見了。
邱文指出,古典社會學深具對現實社會的關懷和批判,甚至行動與實踐,這的確就是社會學理論的魅力所在。如今理論和實踐分家,已經無法激發社會學師生的熱 情,邱教授認為社會學應該重行面對社會底層及被壓制的一邊,涵育參與社會的行動潛力。這種看法部分正確,部分有待商榷。
社會學傳統中,本來就有批判、詮釋及實證保守的不同傳統,但其關心社會的熱情相仿。涂爾幹、韋伯及馬克思,那一個人比較關懷現實社會?都關心,只是立場 和論述不同,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於是,透過論辯與研究,社會學將對真實社會的關心,轉化成論述而開展。台灣社會學界欠缺的是對公共議題的論述場域。
我的一些朋友,對社會時事常有深刻見解,我都建議他們在媒體中表述,讓相關想法成為可討論的觀點。但是,他們都表示太忙了,以致有許多對社會具有正面積 極意義的建議只流於個人見解,無法成為公眾論述。太忙了,當然是藉口,但是,這些年來媒體生態改變,以往支持公民論述的媒體空間被藍綠對抗壓縮到極小,表 述時還要先分顏色,怎麼可能建立客觀論述?
每當自己投書在報章被刊登,總會得到許多民間朋友的鼓勵和支持,讓我認識到民間需要社會學對諸多問題的參與及關懷,社會學絕不能在台灣社會轉型過程中缺席。因此,社會學需要創造自己表述的空間。
過去,我曾建議台灣社會學會,創造公共論壇,號召台灣社會學家針對每個人的背景與專長,選定議題,每周在不同領域都提供社會學專業取向的分析,以通俗筆 調,將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批評並檢討時事。在網路時代,我們可以創造傳播空間,自行發聲,如此,才能在理論與實踐間彼此兼顧。此事後來不了了之,大家也 愈來愈忙,社會學也就逐漸在台灣社會中銷聲。
想想下一代如何評價我們:在台灣最重要的社會變遷過程中,社會學家集體缺席了!
來源:苦勞網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427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