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總統之死(Death of a President)

加貝爾‧雷吉 Gabriel

UK∣2006︱English /Arabic∣Color∣35mm∣92min

◎ 2006 多倫多影展費比西影評人獎
◎ 2007 布魯塞爾歐洲影展最佳影片

如果小布希被刺殺,美國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真想問他,在扣扳機之前難道沒有想過,這樣做會造成什麼後果?」

一個回教女性喃喃地說下這段話,激動落淚。


2007年10月19日,小布希到芝加哥發表演說,當天芝加哥的反戰人士發動了激烈抗爭,他們高舉抗議旗幟圍堵了總統座車的行徑路線,甚至突破警方防線。當晚,小布希對支持者發表了一場十分成功的演說,然後在小布希在飯店出口與支持者會面的時候,子彈從對面大樓二十樓的位置射出,小布希被擊中肺部,送醫後重傷不治而死。



「兇手是誰?」

於是曾出現於案發現場附近的環保激進份子、退休的黑人軍官和回教徒被一一逮捕,這是美國國安人員的標準程序。「沒錯,在鎖定名單時,我們第一個會搜尋看起來像阿拉伯人的名字。」一名受訪的國安人員這麼說。

敘利亞籍工人加瑪就這樣被逮捕了,一枚不完整的指紋、容易被污染的煙硝反應、他和基地組織的重要人物的合照,最後加上是他返回中東的紀錄,讓他成為謀殺總統的兇手,判處死刑。


他是兇手嗎?抑或只是美國社會公認的兇手?


整個美國社會給判了他死刑,
他的種族成為定罪的鐵證。

911讓美國以「打擊恐怖主義」之名行「帝國恐怖主義」之實,布希之死鞏固了原本備受爭議的愛國者法案,21世紀的白色恐怖於焉而生……。


《總統之死》(Death of a President
)是一部很有趣的偽紀錄片,它在2006年上映,預言美國總統小布希將在2007年10月19號死亡,不知道上映時美國社會的反應如何? 本片以小布希的某次訪問實況結合許多專訪片段,導演為了劇情需求而訪問了他想要問的人,例如中東背景的美國人、布希的智庫、國安人員、犯罪鑑證專家、退伍軍人……。然後他依照劇情的走向將訪談內容剪接成他要的樣子。

所以在片子的開頭跟結尾都打上字幕強調「片中所有的相關人士跟我們沒有任何關係,他們也沒有同意本片的內容。」

實在有夠機車。

更機車的是其中一個電影海報。



哇咧!小布希還沒掛,墓碑都幫他寫好了。囧


導演Gabriel以一個未來(2006預言2007)發生的事件審視美國自911之後的反恐政策,以及伊拉克戰爭對美國的影響,極其諷刺地表達美國社會對回教徒的猜忌,甚至欲除之而後快,他們可能沒有想過,他們認定回教徒是恐怖份子,但阿拉伯世界可能覺得美國才是真正的恐怖份子。

「做賊喊抓賊」的惡勢力才是最可怕的好嗎?

《總統之死》大膽地捏造了一個有事實基礎的未來,揭示了正義底下的謊言,在多倫多影展首映時備受矚目,更榮獲費比西影評人獎,嚴肅而不失機車,這樣賤而不低俗的電影我還第一次見到,台灣為什麼不上映呢?

來看看其他機車的經典劇照吧!


國安人員:總統先生!總統先生!振作一點!


主播:美國總統小布希今晚遭受槍擊,急救不治。



晚報:美國總統小布希在芝加哥遭到槍擊,右為3號證物。


記者:美國總統小布希於今日出殯,以國葬紀念他為國殉身的偉大。


光點的最後一場是今天下午4:40,錯過今天就要去台中或高雄了。




註一:愛國者法案被喻為「對公民進行監視的法律基礎」,根據美國法律,政府執法人員在哪些情況下可以合法對公民進行監視呢?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市的保守派智囊機構「傳統基金會」的高級法律研究員保羅•羅森茨魏格說:「政府在大街上進行視覺監視不需要得到法庭許可,因為你在大街上走本身就把自己暴露在公共場所。法庭判決說,你的朋友可以跟蹤你,討飯的可以跟蹤你,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也就可以跟蹤你,這麼做不需要得到法庭許可。但是,如果政府侵犯你的隱私和不對外公開的資訊,例如信件、電話或者電子郵件的內容,他們就要到聯邦法官那裏提出合理理由,說明他們從你那裏獲取的信息可以為犯罪活動或者恐怖活動提供證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