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看過原著才看改編電影的觀眾來說,在跨越的過程中總是有一道藩籬在,因為我們總是會不可避免地比較電影和原著的優劣,這是我在看原著時就已有心裡準備的事情,只是沒想到竟會導致我花那麼長的時間才把Stanley Kubrick的《發條橘子》看完,前前後後加起來,花費的時間恐怕比看完原著小說的時間還要多。

Alex出身在小康家庭,生活不愁吃穿,有著斯文的臉孔,優雅的談吐,他的娛樂是暴力犯罪,興趣是古典樂,他在音樂中幻想暴力,在破壞中聽見天籟。如果一個出身良好家庭溫暖的少年,卻以反社會的行徑為樂,如此矛盾的並存只說明了一個事實——Alex的本質就是純粹的「惡」。

他和他的朋友們在夜晚的街頭晃盪,械鬥、搶劫、輪暴婦女……夜夜笙歌,一直到同夥間起了爭執,Alex被陷害,逮捕入獄。



在獄中,Alex加入了一個罪犯改造計畫,這個計畫的目標是在兩週內把罪犯改造成一個「無力為惡」的人。在過程中,除了藥物注射之外,Alex還被迫觀賞實驗電影,這些影片以Alex心愛的古典樂陪襯著種種暴行,療程結束後,Alex「痊癒」了。

他擁有一個只要有犯罪念頭就會產生強烈生理排斥的身體,也就是說,他的身體強烈排斥著犯罪的念頭和行為,從此,Alex無力為惡,甚至連自衛的能力都沒有,同時,他也喪失了聆聽古典樂的「能力」,因為他的身體也連帶對古典樂產生排斥感。

出獄後,Alex被趕出家門,被曾經毆打過的老人圍毆,甚至被以前的同夥施暴,最後在無法抗拒的古典樂聲中自殺,當倖存的Alex醒來後,他已經再度「恢復」了,恢復成原本的模樣,不再對暴力和古典樂產生排斥,回復到原來的「純粹的惡」,那種不受外力影響的純粹的自由意志的選擇。



我想一開始我是不習慣那個氛圍,雖然同樣發生在未來,相較於小說的現實感的那種舞台般的華麗流暢,電影中超脫現實的服裝、背景和情境。但不可否認的是Stanley Kubrick成功的表現讓《發條橘子》化為不朽,文字的想像空間被畫面的震撼力道給填補,Stanley Kubrick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導演,從Alex的眼神讓人聯想到默劇式幽默的穿著、三P性愛的床戲、械鬥的場景配合暴力的華麗音樂,隨手哼唱的"Singing in the Rain"……讓這部1971年的作品流傳至今。



以《發條橘子》來說,與其把電影當作小說的延伸,不如把它們當成不同的作品來看待,我相信這也是比較恰當的方式,因為在小說和電影之間,除了相同的人物和類似的情節之外,整體氣氛和創作者主要想呈現給觀眾的重點已大相逕庭。

相較於Anthony Burgess對於人的自由意志的重視,把青少年的罪惡當作生命歷程的一部分,把這樣的歷程看作是上帝手中轉動的甜橙,Stanley Kubrick所呈現的是一個絕對的「惡」的存在,他的「惡」的演出是華麗的、繽紛的、流暢的,Stanley Kubrick的《發條橘子》無疑是一部寓言式的對社會的反諷。





附註:
關於Anthony Burgess原著的《發條橘子》請參考這兩篇:http://blog.pixnet.net/weitzern/post/7269060
http://blog.pixnet.net/weitzern/post/726906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