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幾乎大家都看過了吧。
畢竟它雷聲大雨點大,已經接近家喻戶曉的程度了。

阻止全球暖化幾乎已是一種主流意識型態了,即使美國總統小布希也不敢在口頭上公開反對節約能源這件事(當然說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而這也是這部紀錄片之所以能得獎的原因,我也是這種意識型態的持有者,所以理所當然支持本片。

但是如果我跳脫自己的意識型態,單純以一部觀賞紀錄片的視點來作評論,我打的分數就會從95往下掉個10分。

紀錄片傳達的本來就是導演的意識型態,不管他再怎麼試圖隱藏自己的觀點,每一段畫面、每一個聲音、每一次剪輯,呈現的都是導演本身想要呈現,希望透過影像呈現出來的。

當然《不願面對的真相》也不例外。

慶幸的是,它的拍攝手法比較接近Michael Moore的手段,他們的視點應該也是比較接近的,宣揚理念的意味濃厚,沒有刻意隱藏自己的主觀去假裝客觀。

高爾認為阻止全球暖化是一個道德責任,他從一開始就直接講明他的立場,所以我也不用像看Michael Moore的紀錄片一樣,擔心在被導入他所希望得到的結果的過程中失去自己的判斷力。

比起來,因為高爾的訴諸對象是大眾,不只是美國大眾,更是世界大眾,因為Global Warming本身就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正因為他的對象不分種族、階層、性別、宗教信仰……,整部片呈現出來的資料必須淺顯易懂、討論的深度必須點到為止,而劇情結構更不能太複雜,所以對一個本身就關心環境議題的人來說,這部片推薦給別人看的價值似乎高於自己收藏的價值。

這也是我個人之所以扣十分的原因,但是在向更多大眾宣揚理念和單純作為電影的藝術創作的這兩個目標之間,似乎非得針對某一點稍做一項犧牲。

我這兩天看到一篇新聞:
高爾拍片宣導 帶動英國量產環保車 http://e-info.org.tw/node/20278

無疑的,這部片似乎非常成功地達到高爾想要達成的目標——引起大眾對環境議題的關注,進而投入承擔這個道德責任。從這一點來看,我看這部片可以打100分了。




--

我最近看的紀錄片只有《不願面對的真相》和《安隆風暴》,不願面對的真相很成功,而《安隆風暴》卻是我看過數一數二糟糕的紀錄片。當初本來還想花錢去長春看,幸好沒約成。真是萬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