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almers Johnson ;姜雪影,李定健譯/      
出版年:1985
出版社:天下文化



            作者長的超像郭阿般.. 如下圖。 XD      
           


        日本的經濟由戰後的蕭條到高速成長,躍升至世界經濟中的核心國家,這樣的「奇蹟」成因眾說紛紜,本書作者Chalmers Johnson所屬的這一派則是發展導向派,Johnson強調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接著他介紹日本產業政策的歷史,以及這些產業政策的推手──通產省,所以我們必須對日本的政治結構有初步的概念,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日本的文官體系,以及日本社會的時代氛圍。以上介紹的重點是要釐清日本產業政策的發展乃是由經驗累積而成,而非單純由文化所決定。



        日本政治結構的最大特徵乃是強而有力的文官體制,這些技術官僚來自於國家年輕的精英,而為了保持文官體系的活力,官僚的退休年齡不會超過
55歲,技術官僚退休後便轉任到民間企業,這樣的網絡讓日本政府與民間企業維持一定程度的有好關係。而日本官僚體系的穩固更是其能致力於產業政策的先決條件,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日本經濟官僚從戰前到戰後一直都主導著日本的產業政策就可見一斑。另外,日本社會長期就對文官有相當程度的尊重,與英美國家不同,日本人民認為政黨及政治人物的目的是追求特定利益,日本文官才是為了日本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努。



        本書強調經濟領航機構在日本經濟發展上的重要地位,這樣的機構開始於兩次大戰間農商務省的分裂,產生了商工省,日本產業政策從
30年代商工省的「產業合理化政策」開始,而當時文官體系的權限和影響力才剛起步,直到二次戰前,商工省才取得工業計畫能力。戰時,軍方力量增強,為了因應戰時需求,出現了對於各產業及能源上的管制,並將工商省改為軍需省,戰間,軍需省掌控了全國能源。在戰時的各種管制因缺乏整體協調,任由各部會彼此競爭,加上工商業界與軍方的衝突(因軍方對工商業界的管制)導致日本的戰敗。盟軍佔領期間,軍方被整肅,勢力一掃而空,盟軍在佔領期間一些為了讓日本經濟自由化的措施偶然、間接的擴充了日本的文官體系,而在戰敗前恢復為商工省的軍需省更是其中的受益者,得以大大的擴張它的權限。盟軍佔領時對日本經濟最大的影響就是讓國家得到對經濟的管制權,國家管制是日本政府一直希望促成的,但是礙於工商業界和財閥的反對,一直無法達到這個目標,沒想到居然在戰敗後由盟軍間接促成。



        在戰領期結束前,在白洲的幕後推動下,商工省及貿易廳被廢除,二者的功能被合併成立了「通產省」。
通產省權限最大的時期,也是國家管制達到最超潮的時代。而通產省在這個時期之所以會如此擴張並非因為日本的文化或一直都很根深蒂固的民族主義,產業政策的需求乃是因應當時日本數次的經濟不景氣,如韓戰、道奇震撼等等,企業群因為資金不足,所以政府超額融資的政策提供了工商業界一個生存下去的辦法,創造了日本一個新型態的產業結構──「企業群向同一個商業銀行融資貸款,銀行再向日本銀行超額借款」,而為了補足商業銀行的放款能力,與超額融資並行的另一個產業融資體制──政府開發銀行則發揮了他的效用。通常企業只要得到開銀的援助,就等於通產省對這個企業的保證,其他商業銀行的融資就不成問題了(一直到日本經濟自由化的70年代以前,日本企業都還處於高負債的狀況下)。通產省除了利用超額融資、日本開發銀行的雙重結構來強化其權限外,還有加上產業合理化審議會、外資法(藉由運用外匯預算的權力管制進口,以達到加速特定科技輸入的目的)以及產業合理促進法等等手段來強化其組織並改變日本的產業結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盟軍佔領日本期間,因為追求經濟自由化而反壟斷獨佔,所以解散了日本戰前、戰時的大財閥,然而日本此時的銀行集團相當於當時的財閥。

        韓戰造成了日本的另一次的經濟危機,也是日本產業結構轉型的另一個契機。它促使日本開始思考如何在經濟上擺脫對美國的依賴,而後日本展開了一連串的策略,其宗旨為擴張外銷的局面、除了加強原有的合理化運動,還包括稅制的合理化、發展進口替代工業、重新恢復與東南亞的貿易關係等。這一次的變革使日本的經濟以驚人的幅度成長,打破了日本收支不平衡的限制且開始發展重工業與化學工業等資本密集附加價值高的產業。但後來又面臨了國外對日本經濟自由化的施壓,又開始了下一次的轉型。



        自由化是日本產業轉型的另一個契機,但在當時的日本社會卻造成了一股濃濃的危機感。因為加入自由化加入經濟合作開發組織後,日本必須面對完全開放的經濟,且不得在干預市場運作。日本企業界由一個完全封閉的經濟體系轉為面臨一個完全開放的經濟後,日本經濟進入戰後最惡劣的一次不景氣。本來應該在自由化的腳步下逐漸衰微的通產省在此時卻因為這一次的經濟危機得以持續它的產業政策,差別只在於它用的是一種非正式的「行政指導」來讓日本的經濟邁入下一個成長的高峰期。雖然其後通產省面臨了一連串的危機以及其政治勢力或者說整個文官體系的衰微,但在
1973年的石油危機,卻再次證明了文官機構的重要。在石油危機發生後數年內,日本終於正式進入成為世界工業國的領導之一。


 --摘錄自2003年東亞社會與發展期末報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