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嚴格來說,這本書不是一本小說。

而是針對自己過去人生的回顧與檢討。

作者大江健三郎與日本知名導演伊丹十三從高中時期就是摯友,
同時他也是伊丹十三的妹婿。

伊丹十三於1997年跳樓自殺之前,曾寄大量錄音帶給大江健三郎。

之後,古義人(大江健三郎在書中的化名)看著吾良(伊丹十三的化名)的死,
藉著「田龜」(兩人對錄音機的戲稱)拼湊「吾良」,
開始是不斷的思考到底什麼讓吾良選擇跳樓結束他的生命,
同時檢視著吾良以及自己的過去。


所以他看待死亡,是從「被遺留下來的生者」看待「已逝去的人」。
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從他不停提到韓波詩裡的那一句

「然而,沒有任何友愛的援手!我該向誰求助?」

以及面對作曲家篁氏辭世後一年,吾良自殺,
「古義人於是發現幻想三角形的一個頂端上,站著孤伶伶的自己。」

可以感受到他的悲傷背後所隱含的沈重。


書名《換取的孩子》源自於歐洲的民間故事《換取的孩子》(Changeling),
故事中,小女孩的妹妹被精靈掉包,然後留下被掉包的醜怪孩子,changling。

在書中,changeling這個概念隱含了雙向思維。

第一個是吾良的妹妹由"Changeling"這個傳說投射到自己的意念。
她是要尋找被妖精偷走妹妹的姊姊,
而吾良是被外面那一頭氣息沾染過的,被掉包的嬰兒。
在她眼中,吾良少年時的某一天,從外面回來後,沾染到「那一邊」的氣息,
變的不再是以前那個美好的吾良。

因此,她曾經想讓自己再把吾良生出來,生出一個一樣那麼美好的孩子。

由此演伸,"changeling"的第二個涵意便是換取,藉由新的生命來替代。


所以書中的最後一句話是
「死者以矣,忘了吧,就連生者也該置諸腦後。
但願你們只把心思傾注在尚未出生的人身上阿。」


這本書我看到一半就很難繼續看下去,所以停頓了一、兩個禮拜才終於看完。
一方面是因為書的結構的複雜性——
現實生活、田龜對話、過去的回憶不停的交錯,
過去導致現在,
吾良的錄音,或者說是田龜對話同時一步步影響著古義人的生活。
究竟該如何面對吾良的死、妻子和兒子,
把生活導回常軌變成古義人努力的目標。

另一方面是,我不能體會,兩個人50年的相處,
到底累積了多少東西?或者說到底能累積到什麼程度?
雖然筆觸是平鋪直述的,但是看書時感覺到的沈重大概只比卡夫卡小一點。


順道一提,跟三島比起來,大江健三郎對於「死亡」的態度完全不一樣..
三島把「完美的死亡」(包括內容和形式)當成一個終點,或者可以說是Utopia。
當然不能說是他對死亡抱持著樂觀的態度.. 但至少應該不是負面的.....
甚至,如果不是這樣完美的死去,而見證了自己的蒼老,

這樣的人就只會像螻蟻般無聲無息的死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