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4031715_ced8e669d4.jpg16.jpg
看到《告白》的封底時,我第一個感覺是似曾相識,簡介幾乎跟黑武洋的《肅清之門》一樣,兩本書的敘事主線都是女教師的愛女慘遭殺害,她們選擇在學期結束當天告白,對學生進行復仇。

《肅清之門》的初始設定便是一個混亂失序的社會,一個負向極端的日本,女老師變身成手腳俐落的女殺手兼軍火專家,當然還附加強大的火力,制裁的手法直白血腥,讓觀者啞然(當然前提是沒看過《大逃殺》),只是制裁畫面份量過多的結果是看到一半就逐漸麻痺無感,有趣的是,黑暗的開頭與血腥的過程,最後的結局卻是回到善有善報的古老訓示,甚至彷彿透露出一絲曙光(?)。

《告白》
劇情創意《肅清之門》早就先用過了,所以閱讀過程中起先就少了那麼一點驚喜。但湊佳苗的書寫方式比較細膩,從女教師(被害者家屬)、班上的資優生(旁觀者)、不同背景的兩個兇手、加害者家屬的視角書寫,每換一個視角,都看到不同面貌的真相,因為裡面的人物都是真實世界中某種人物典型的縮影,所以感覺相當寫實,可是當真相愈挖掘愈醜陋,最後走向毀滅那一刻,反倒產生一種脫離現實的違和感。另一個缺點是每個層面都只點到為止,就像本書的頁數一樣薄。

整體來說,若單論書寫的目的:點出社會問題(作者所謂的社會病態)。《告白》明顯失焦了,尤其進行到後半,想切入的點愈多就愈顯零碎,寫到最後,這些少年的行為不過是一種偏執,就像《發條橘子》裡寫的:「無謂的暴力是青春的特權,因為青少年能量充沛,卻沒有從事建設性活動的才能,其精力必須透過砸電話亭、撬火車鐵軌、偷竊並破壞汽車來發洩,當然摧毀人命更是令人滿意的活動。」

二書均直指少年保護法的闕漏及被害者家屬的處境(不被法律保護,遑論權力/利),進而導向社會病態的結論,最後隱隱暗指目前法律過度保護病態社會中的青少年,反而遭青少年濫用,甚至導出「當代社會犯罪的青少年不應從輕發落,應被「適當」判刑(因為他們沒有道德觀)」這樣弔詭而又不敢言明的結論。

整體來說,這兩本對我來說都是故事性夠,但保存價值沒那麼高的小說。最近《告白》要上映了,看完書之後反而比較期待電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