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戲院是一間溫馨又有趣的地方,這裡的售票人員是親切的媽媽,雖然中年卻沒有晚娘臉,不禁外食,廁所乾淨,之前偶爾還會在東主有喜或誕辰紀念等喜氣節日,特價販售原本就不貴的長春套票,只可惜以後就遇不到這種驚喜了。幾個月前就得知長春戲院即將換手經營,轉眼間,「播放非主流電影的長春戲院」即將在這周走入歷史。趁著最後一週,把手上幾張套票一次用完,本系列即是長春最後一個檔期的電影。

像《飄洋過海愛上你》這樣的片名,加上「用今生今世,與你溫柔纏綿」這樣的標語,原本算是我的地雷。

但再仔細一看,本片的導演竟是曾執導《烽火孿生淚》(Twin Sisters)的Ben Sombogaart。很多時候,一個好導演足以抵銷很多抗拒心理,看完之後覺得:「很好!本片果然不是撒狗血的愛情片!」

以1950年代為背景,當時荷蘭經歷了二次大戰、歐洲經濟蕭條及二月洪災,歐洲興起移民潮,1953年,一場從倫敦到基督城的航空競賽,讓Frank、Ada、Esther和Marjorie搭上同一班飛機,這個航班上,大多是去紐西蘭找未婚夫的待嫁新娘,所以又被稱為新娘航班(bride flight),準備到新大陸開農場的Frank和虔誠的教徒Ada愛上彼此,卻只能短暫聚首,這就是傳說中的有緣無份啊。

Ada已經結婚了,對象是在教會中認識的二月洪災的災民Derk,她和先生都是虔誠的教徒,婚前性行為和未婚懷孕讓他們深信自己有罪,Ada非跟Derk結婚,否則神永遠不會寬恕;Esther是二戰後倖存的猶太人,她在十年前就失去所有的親人,她離開故土,前往紐西蘭和猶太的另一半結婚,但個性獨立的她對婚姻抱持懷疑,對自己的猶太血統又愛又恨;Marjorie的另一半是個好男人,他們彼此相愛,對未來充滿期待。

下了飛機後,Derk帶著神父來接Ada,準備直奔教堂,Derk開著兩人座的小貨車,讓神父坐在駕駛旁的位置,把Ada棄置在連棚都沒有的後車廂,Frank、Esther和Marjorie夫婦搭上同一班巴士,在同一條路上,Ada坐在小貨車的後座與他們相望,遇上歧路之後分道揚鑣。

▼左,Ada。右,Esther。下,Marjorie夫婦。
 

Derk對婚姻保持一種禁慾式的態度,他對待妻子的矜持又冷淡,對他來說,宗教才是人生的重心,Ada婚姻生活的開始,是被遺棄在後車廂,望著喜歡卻不能相守的人離去,通往新家的路連柏油都沒有,泥濘不堪,新婚住所是一座簡陋的碉堡,連窗戶都還沒有裝上去,這段婚姻,沒有愛,沒有溫暖,生活的目標是服從紀律,以求救贖。

Ada離開後,失意的Frank與Esther發生一夜情,Esther對「建構猶太家庭,堅守傳統」感到遲疑,與未婚夫分手後,卻發現自己懷了Frank的孩子。看似幸福圓滿的Marjorie,婚後不久即流產,把相夫教子當作人生目標的Marjorie幾乎絕望,Esther便與Marjorie做了協議。

其實看海報把男主角Frank的臉切掉3/4就知道,本片的主角不是男人,片中的男人只是襯托三位女主角的良好擺設,上圖劇照為數年後再次相遇的三位女主角,左起,性感堅強又脆弱的Esther、一生被宗教與道德束縛的Ada,與良家婦女Marjorie。

獨自在異鄉的他們,一直處在沒有退路的情境下。Ada捨不下自己的孩子,回到Derk身邊,儘管必須面對教友的歧視;Frank知道自己無法改變Ada的決定,就這樣愛了她一輩子,Esther知道自己要的是事業,必須捨下孩子,她拒斥猶太的血,之後還是無法割捨,將傳家之寶傳承給兒子,兒子最終竟還是娶了猶太女子,組織了Esther當初否定的猶太家庭。

一如前作《烽火孿生淚》,Ben Sombogaart的鏡頭充滿諒解與釋懷,在歷史的重大轉折下,劇中人面臨人生的巨大傷痛,獨自前往異鄉,儘管無可奈何,還是努力地生活著。這或許是本片所要傳達的精神吧。



--
註:1953年的二月洪災是荷蘭近代最慘重的自然災害,淹沒了近二十萬公頃土地,1835人喪生。可參考下面的網址:
http://www.deltawerken.com/The-Flood-of-1953/1606.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