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節爆發爭議,導演魏德聖、鄭文堂、陳坤厚、虞戡平、林育賢等與紀錄片工會成員連署聲明質疑台北電影節的百萬首獎設定只有劇情片參賽,剝奪紀錄片、動畫、實驗電影工作者公平競爭的機會,形同「開倒車」,由紀錄片工會具名,魏德聖等多位導演連署的聲明,指出台北電影節的百萬首獎,過去一直堅守開放、包容的態度,包括紀錄片「無米樂」、實驗電影「星塵 15749001」、動畫「女子」等都得過百萬首獎。但去年突然改為只有劇情片能角逐,主辦單位沒有正式公開說明,剝奪非劇情片工作者公平競爭機會。

台北電影節策展人游惠貞則強調向商業靠攏有助台灣電影產業並質疑紀錄片工會未主動與台北電影節辦公室溝通,如果工會對競賽辦法有意見,早在報名時就該反應,甚至可以集合工會導演退賽抗議。

台北電影節設立的「百萬首獎」去年更改辦法,只限定頒給劇情長片,最近引發爭議。身為台北電影節主席的侯孝賢沒為主辦單位護航,反而說,如現階段台灣紀錄片或動畫片等發展蓬勃,「百萬首獎」當然可以將之排除,但情況並非如此,基於鼓勵創作,不同類別影片都應可角逐。  

新聞節錄:
【聯合報】法斯賓達9天拍瘟疫 侯孝賢讚超猛
【聯合報】台北電影節爆爭議 魏德聖也連署
【自由時報】台北電影節流失原創精神 紀錄片公會+導演 連署抨擊



紀錄片工會對台北電影節的聲明連署  

連署網址: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062900550900
         
台北電影節已經邁入第十一年,除了持續引進國際影片外,最重要的任務莫過於「台北電影獎」的舉辦。

對國內影像創作者而言,「台北電影獎」的實質鼓勵不僅在於它的獎金,更重要的是它接受各種作品類型(劇情、紀錄、實驗、動畫),不論材質(電影底片、數位),也不計片長,只要是好作品,都有機會獲得肯定。這不但令「台北電影獎」成為國內所有影像工作者(而非只有影片工作者)的年度盛事,也是國際影壇完整認識台灣影像創作的捷徑。

尤其是「台北電影獎」在各類最佳影片之上設置的不分類「百萬首獎」,過去一直堅守著包容開放的精神,由評審團審視各屆作品水準,決定頒予的對象。而事實也證明,除了傳統電影獎鼓勵的劇情長片外,過去十年得到「百萬首獎」的作品,種類遍及紀錄片(「在山上下不來」、「再會吧!1999」、「無米樂」)實驗片(「星塵15749001」)、動畫片(「女子」、「出口」)、甚至劇情短片(「兩個夏天」),既證明了台灣影像創作的多元與成果豐碩,也樹立了台北電影節(獎)獨立、自由又兼容並蓄的獨特面貌,進而影響了其他電影獎的走向。

然而,從去年(2008)開始,「台北電影節」在沒有任何說明的情況下,就貿然取消了劇情長片以外其他類型作品爭取首獎的機會,也把過去公平爭技的特別獎,草率劃分為專屬於劇情長片的個人技術獎,致使這個競賽原初的創辦精神蕩然無存。無論作為影像工作者或是文化公民,我們都有充分理由擔心主其事者好大喜功的作風,不但嚴重侵蝕台北電影節(獎)最難得的特質──無分軒輊地肯定各領域的影像創作價值,也粗暴地剝奪了台灣影像工作者平等競爭的機會。

(幫游媽OS:呵呵,你們真瞭解我,呵呵呵)

事實上,以現今台灣影像創作環境而言,主流(劇情或動畫)長片早有金馬獎加持,學生影片與青壯創作者則有金穗獎鼓勵,但堅持獨立製作,或長期走非主流短片創作路線的影人,始終沒有獲得應有的鼓勵平台與相對的尊重。所以,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的開倒車舉動,絕非只是非劇情片工作者能分配多少獎金的問題,而凸顯出一個原本口碑不錯的影展,竟為了向主流靠攏,不惜扼殺自身特色的悲哀。

這項草率的決定,去年就曾引發爭議與檢討之聲,但主辦單位卻無動於衷。紀錄片工會今年再度提出這項質疑,除了為本地影像創作者發聲以外,也擔憂這個原已走出不同於金馬影展的風格,而得以並駕齊驅的台北電影節活動,正在迅速喪失它的原創精神。長此以往,它流失的將不僅是早已明顯下滑的觀眾人數,還包括本地影像工作者對它的敬意,以及它在國際影壇上原被關注的活力所在。

(謎之聲:游媽,人家說他們去年就在抗議了,你們是戴眼罩還是戴耳機?)

基於上述理由,我們誠心呼籲台北電影節自下屆起恢復原來的獎項設計,並推動相關改革,提升影展品質。若有無法變革的原因,請儘速公開透明的對外界提出足以服眾的說明,不要讓一個原本清新自由的影像節慶,逐步演變成一個封閉專斷的樣板活動,那將是所有影像工作者與文化公民所不樂見的遺憾結果。

發起單位: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