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8年,馬爾薩斯寫了《人口論》,174年後,羅馬俱樂部出版了《成長的極限》(Limit to Growth),2007年,《成長的極限》出了三十年增訂版,它們的論點深深影響著當代思想的進程,關於人類未來的爭辯還沒有定論……

背景

羅馬俱樂部成立於1968年,是以義大利工業學家Aurelio Peccei和蘇格蘭科學家Alexander King為首組成的全球智庫,旨在討論/處理各種全球性議題(註一)。他們的組成包含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社會科學家、企業家、政治家、國際組織成員……,目前成員都是世界各國的菁英份子(註二),他們將成員上限定在100人,只要成員成為某政府的高官人員,會員資格就會被暫停。為了促進新一代的投入,還成立了Think Tank 30(tt30),限定30歲左右的年輕菁英加入。

羅馬俱樂部目前主要的活動包括每年一次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制定執行人類困境研究計畫,以及出版研究報告或學術著作。最有名的著作是1972年發表的第一份研究報告《成長的極限》(Limit to Growth)。


《成長的極限》與零增長論

這本書的主要論述是:在地球生態限制的前提下,經濟增長是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的。生態限制包括自然資源的含量和自然吸收廢棄物的能力,作者試圖透過World3模型的各種模擬,呈現人口和經濟的成長已經超過地球承載能力的事實。單就成長而言,並沒有所謂的極限,極限只存在於「當成長超過負載」的情況下。

《成長的極限》引發「零增長論」的討論,人口零增長(zero population growth)指的是出生人口等於死亡人口,維持現有的人口規模,這個論點一樣建立於生態限制的前提下,主張限制人口總量。


《沒有極限的增長》

對《成長的極限》的批評主要是各項變項的資料不充分,甚至有擾亂國際秩序的陰謀論這樣的說法。對「成長有其極限」這個論點的主要論戰對手是「成長沒有極限」的論點。

卡恩的《沒有極限的增長》主要站在肯定人類潛能,對科技發展抱持信心的態度批評《成長的極限》忽略了科技在解決人口、糧食、資源、污染等問題的能力。


回應

在《成長的極限》30年增訂版中,作者引入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註三)和永續性(Sustainability)等概念,進一步強化了World3模型的解釋力。並回應對「零增長論」的批評和「沒有極限的增長」中對科技樂觀的論點。

首先,成長有其極限的前提並不必然導致零增長論,他們的確認為人口成長必須受到限制,但如果人口繼續成長,則必須以降低物質生活品質為前提。如果兩者的消長無法抵銷,仍超過地球負載力,一樣會導致崩潰的狀況。

其次,科技的發展有一定的侷限,科技發展需要金錢和時間成本,意思就是,「解決問題」的科技無法即時生產,必然是在一段時間的內耗之後才研發出來,而且研發出來的科技常常出現伴隨的副作用。重要的是,有能力研發科技的通常是已發展國家,若發生在開發落後國,付出的代價則更大。

兩種意識形態的論辯

很明顯的,《成長的極限》與《沒有極限的增長》正巧代表兩種意識形態,前者是站在自然資源有限,人類能動性也有限的前提下,看到悲觀的未來;後者則延續啟蒙時代的思想傳統,對科學與人類的潛能抱持相當樂觀的看法。我們可以從全球暖化的相關新聞事件中,看到這兩種意識形態的不同發展。

2006年聯合國發佈了一份報告,指出全球18%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於總數十億五千萬隻的牛群。這份調查結果出爐後,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

第一種的代表是環保及動保人士,基於地球生態系的負載量有限,溫室氣體又是全球暖化的大敵,再加上是「是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讓畜牧業蓬勃發展,才會導致這樣龐大的牛群數」,所以他們主張減少牛隻數量,呼籲大眾少吃肉,尤其是牛肉;另一種的代表是畜牧大國和一些科學家,他們認為人定勝天,相信人類潛能和科學能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不停地試圖透過各種手段來對付牛屁,所以就有了科學家試圖透過基因改造降低牛屁中甲烷的含量的「有趣新聞」。

可以舉出來的例子當然很多,但目前主流的想法還是兩者並進,一方面希望人類能節制地使用資源,一方面希望透過科技的進展來調適全球暖化的衝擊。


南北之爭?

另外一個辯論來自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零增長理論除了鼓勵控制人口外,還要求減少開發(至少是減少污染程度高或危害環境甚劇的開發),但開發中國家在全球經濟體中一方面需要努力追趕,需要不斷不斷地開發才有可能追上先進國家的經濟水平,另一方面,開發中國家大多沒有那樣的資金和技術來減緩開發時超出的生態限制,所以他們大都以超出生態限制的方式發展,簡單來說,就是犧牲環境發展經濟。

在譴責開發中國家砍伐森林、破壞生態的同時,似乎也需要反思當前全球的政治經濟結構,
尤其是國際政治的競合關係和資本主義的經濟邏輯,這是任何國家都無法置身其外的。


--
註一:
官網上的定義如下”to act as a global catalyst for change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rucial problems facing humanity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such problems to the most important public and private decision makers as well as to the general public.”

註二:
對羅馬俱樂部的批評主要是極端馬爾薩斯主義及其成員強烈的菁英色彩。它的會員包括了這個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一批人:約旦親王哈桑、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索拉納、巴西前總統卡多佐以及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等。
來源:2007.10.29 新浪網 http://tech.sina.com.cn/d/2007-10-29/07361818282.shtml

註三:生態足跡的定義為「為提供現今生活方式所需的土地面積」。


註四:

羅馬俱樂部 Club of Rome 官方網站:http://www.clubofrome.org/
Think Tank 30(tt30)官方網站:http://www.clubofrome.org/tt30/index.php

參考資料:
Donella Meadows, Jorgen Ronders, Dennis Meadows, 2007,《成長的極限:三十週年最新增訂版》, 台北:城邦出版
維基百科(關鍵字:羅馬俱樂部
百度百科(關鍵字:羅馬俱樂部
模板設計部落窩

--
後記:

這其實是本學期寫課堂小作業延伸出來的東西。而我現在其實應該在與期中報告搏鬥,sig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