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建國夢
(Description of a Struggle)


導演| 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
1960| Israel & France| 35mm| color| 55' 

◎1960柏林影展最佳紀錄片金熊獎

法國導演克里斯.馬克拍攝的紀錄片經典,用詩化的手法與影像,記錄了當時剛建國十年左右的以色列現況。近一小時的片長,透過幾乎不帶情緒的旁白,與看似不經意俯拾記錄的影像,從畫面中的人物、景觀、城市樣貌,對以色列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做出獨樹一幟的解讀;而聲音蒙太奇上的靈活運用,亦讓影像產生更豐富多元的意涵。

人認識一塊土地的方式,首先便是透過象徵和符號。

在以色列建國的第十二年,
法國導演Chris Marker親自到這塊土地上拍攝當地的人們,市場的攤販、婦女、滑板車送貨的少年、養貓的男人,當地的共產社區、從西班牙回歸以色列的猶太人還持續著西班牙的民俗慶典……。

鏡頭一轉,
跳到1947年的一個新聞片段,曾有一艘載滿戰爭難民的船偽裝成合法商船,悄悄從中歐出發,揚帆前往夢想中的淨土(註一),卻在航行兩週後遇到英國軍艦,他們以為支持以色列建國的英國人會幫助他們,表明身份後卻被遣返回歐洲的集中營。他說:「我們自豪的西方文明卻讓這些難民迫不及待地逃離我們,有人說德國代表西方的罪惡,法國代表西方的冷漠,這些英國士兵則把難民遣送回他們想逃脫的集中營。」

以色列從戰火出生,他們要回了古老的應許之地,在應許之地建國的美夢卻立基於戰爭、死亡和不公義之上。
英國人沒想到當初給的承諾會讓以色列獨立建國,更沒想到,美國和俄國會在聯合國上投下同意票後撒手不管。



畫面的最後帶到這名以色列的少女,
Chris Marker留下這段話:

The greatest injustice may well be denial of the right to be injust.
We understand her, remind her injust on this land weighs heavier than elsewhere.
This land, the ransom
of injustuce.
The threat that surround her to which she gave no cause.

最大的不公義在於剝奪了不公的權力,我們必須了解,提醒以色列的下一代,這塊土地上的不公遠重於他處。因為這裡是以不公義的贖金換取而來的,而年輕的一代可能永遠也不會了解這無所不在的威脅從何而來。

《以色列建國夢》並不是一部站在以色列的視角,拍攝他們艱辛建國歷程的電影,Chris Marker除了試圖捕捉以色列人日常生活下的掙扎之外,還對以色列及西方霸權提出深刻的批判。




--
後記:

《以色列建國夢》(Description of a Struggle)我看了兩次,第一次看英文字幕,但他的用字很抽象,所以有些地方看不太懂,所以又買了台北電影節的票,肯花一樣的價錢看一部不到1小時的紀錄片,則是因為在【關於電影的電影】影展中看了Chris Marker的劇情短片《堤》(The Pier)


註一:或許不該用這個字眼,淨土是佛教用語,但原諒我跟西方宗教不熟。

延伸閱讀:
充滿想像空間的未來預言:《以色列建國夢》
兼治前衛電影與紀錄片:馬蓋的《堤》與《以色列建國夢》
DESCRIPTION OF A STRUGGLE (Chris Marker, 1960)

Chris Marker 的記憶跑道
Chris Marker生平簡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