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
(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

作者:莫欣.哈密 ( Mohsin Hamid )
譯者:謝靜雯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 入圍曼布克獎決選(shortlist)
* 入圍大英國協作家獎決選
*《紐約時報》2007年年度好書
*《出版人週刊》2007年年度好書

——從壓抑到抗拒,人終究要回歸原點……



一個巴基斯坦年輕人在拉合爾阿娜卡莉舊城區(Old Anarkali)遇到一個美國人,絮絮叨叨的,他開始談起自己在美國生活的日子。

年輕人名叫成吉思(Changez),出生於巴基斯坦的世家家族,但所謂的貴族在巴基斯坦幾乎已經名存實亡,在這個曾被殖民的古老國度,他們只能看著新興企業家慢慢取代他們曾有的位階,他們佯裝氣度雍容,卻被貧窮啃蝕,一代不如一代。

在成吉思到普林斯頓留學的階段,他依然必須與自己對抗,他看起來像一個王子,實際上卻偷偷兼了三份差,終於他終於獲得一圓美國夢的機會,他被一間名為安德伍參孫(Underwood Samson)的評估顧問公司錄取,這是一間非常好的公司,等於是一個進入上流階級的鑰匙,這個即將被淘汰的末代貴族,在美國卻得到晉身至「他在故國所敵視的」「資本企業家」的機會,
同時期,他認識了上流社會的美國少女艾芮卡(Erica),並成為一對戀人,他覺得整個紐約彷彿在他的腳下,所有想望都垂手可得。

但是911發生了,他的美國夢碎了。

不只是因為他的膚色和他的宗教信仰,崩壞其實從他的內部開始,他一心嚮往的經濟生活和他對美國文化的認同劇烈動搖,美國領著正義的旗幟逼迫自己的祖國協助攻打他們的兄弟,阿富汗。美國任由印度對巴基斯坦大欺小,真正的正義,怎會任由曾經給予協助的國家幾乎被另一個國家佔領?怎會任由一個大國憑恃自己的武力欺壓鄰近的國家?

在成吉思的敘述中,不時穿插他對美國的批判,我最喜歡的一段敘述是,在911爆發之後,美國國內蔓延的「愛國情操」,讓「一小撮人為了他們心目中的美國利益,打著反恐的幌子大張旗鼓,而恐怖主義則被定義成單單指那些沒穿軍服的殺手對平民所進行的有組織、有政治目的的殺戮。我意識到,如果反恐成了人類社會的首要任務,那麼那些跟殺手住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除了作為『連帶傷亡』之外,生命就毫無意義可言了。

土耳其禁衛軍(the janissaries)指的是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擄走的基督教民族的孩童,他們被訓練成回教軍隊的士兵,他們以驍勇善戰聞名,對鄂圖曼帝國忠心耿耿,他們「為了消滅自己的文明而戰,這樣他們就沒有後盾了。

成吉思赫然發現自己已經成了現代的土耳其禁衛軍。於是他回到巴基斯坦,與家人與祖國一同面對緊張的政局,他開始股吹巴基斯坦人與美國劃清界線。


成吉思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嗎?
作者莫欣.哈密最有趣的設定就在把美國人的聲音從對話中消音,所以從頭到尾,讀者都只能看到成吉思彷彿對著空氣喃喃自語,還「假裝」對方有回應。但我們可以從成吉思口中的描述和回應來揣測,這個在異地的美國人顯然相當不自在,他看起來不像觀光客,對不滿美國的言論十分敏感,對周遭的巴基斯坦人則十分猜忌。

最後,當成吉思說到「同志們都警告我,美國可能會對我的確有點過火的言論作出反應,派一個間諜來恐嚇我,或者用更糟的手段對付我。」兩人間的緊張關係被揭露,衝突一觸即發。


這本書中譯成《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原名叫作"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大概可以直譯成「不情願的」或「反抗的」基本教義份子,雖然中譯比較平易近人,但比起來我更喜歡原名的意含。成吉思這一生都在對抗,成長階段與新興的資本階 級競爭;到美國之後與自己身處的「舊世界」對抗,害怕別人知道他的貧窮,努力向上爬;911爆發之後,與外界的猜忌對抗,在認同間掙扎;但長期與舊世界的 對抗的結果,他終究回到巴基斯坦,回歸基本教義,與美國所代表的「新世界」對抗。

在我近幾年看的英語小說裡,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排得上前幾名,它的精彩之處在於展現「一個在美國的有色人種」被政治世界牽引的個人生活,而因為莫欣.哈密 的身份就是一名旅居於美國的巴基斯坦人,讓故事的情節顯得更有說服力。

這本書今年5月1日出版,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看。


--
註:

成吉思的愛情生活,大概只能用非常的「村上」來形容,看了前面的導讀才發現
莫欣.哈密非常欣賞村上,就不讓人意外了。(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z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